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導讀:1839年6月林則徐把沒收來的鴉片全部在虎門海灘銷毀,維護中國的尊嚴和利益。
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工業革命以后,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迅速崛起,他們要求放寬《航海條例》的限制,實行自由貿易。這些要求只有掌握更多的政治權力才能辦到,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希望更多地參與政治,改革下院選舉制度呼聲日益高漲。
而光榮革命后的一百多年間,英國議會下院沒有增加過一個選區,可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的地區人口分布和階級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人口密集的東南城鎮選區已經衰敗。而在工業革命中崛起的西部和北部新興工業城市,人口興旺,經濟發達,卻沒有辦法向下院選舉自己的議員。同時,舊的選舉辦法按照土地的多少規定選舉資格,使選舉長期為貴族地主掌握。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英國受到很大震撼,工業資產階級在廣大下層人民的支持下,乘機提出了改革議會的方案。但一度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此事在倫敦及其他地區引發了不同程度的騷亂,一場法國式的革命可能就要出現。
1832年4月,英國保守派做出讓步,通過了一項關于議會改革的法案。主要內容: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選區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更改選舉資格,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擴大選民范圍,大大增加選民人數,工業資產階級得到了選舉權。
雖然1832年議會改革存在著各種局限性,但是它大大提高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地位,標志著英國的外交政策將越來越趨向于對外擴張。
他們把目光瞄向了具有龐大的人口資源的中國,這是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夢寐以求的潛在市場。而中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于外來的商品經濟有天然的抵抗力。中國政府堅持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英國傾銷其工業品的夢想破滅,長期以來中國在中英正當貿易中處于出超的地位。一些不法英商遂轉而進行非法的鴉片貿易,以求減少中英正常貿易中的逆差所帶給英國的損失。
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引起統治者的恐慌。據統計,1820~1840年間,中國外流白銀約在1億兩左右。由鴉片大量輸入而引起的白銀不斷外流,已開始擾亂清王朝的國庫和貨幣的流通,使清朝的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更為嚴重的是鴉片的泛濫極大地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發展下去,必將使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正如林則徐給道光帝的奏折中說到“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1838年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全面禁煙。在禁煙期間,林則徐寫了一封致維多利亞女王的照會,質問女王明知鴉片有害,在國土上包括倫敦、蘇格蘭和愛爾蘭等地不產鴉片,嚴禁國民吸食,但卻在其管轄的印度種植生產鴉片,批準國民在中國進行鴉片貿易。他要求女王去除印度的鴉片,放棄鴉片貿易。1839年6月林則徐把沒收來的鴉片全部在虎門海灘銷毀,維護中國的尊嚴和利益。
此事卻成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導火索。虎門銷煙傳到英國后,面對中國的禁煙運動,要不要發動戰爭,英國議會展開了激烈爭論。部分議員以不了解中國沒有把握戰勝、國家財政赤字嚴重、販運鴉片有悖道德等為由反對貿然發動戰爭,而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議員強烈要求對中國付諸武力,因為禁煙損害了他們的工業利益。結果是,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了軍事行動。
就這樣,1840年一場打著維護鴉片正當貿易為由、實質上要打開中國市場掠奪中國原料的戰爭全面展開了,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