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時期的大臣王渾生平
王渾(223-297),字玄沖,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三國至西晉時期的大臣,王澤之孫,魏司空王昶之子。
承襲父親京陵侯之位,屬魏大曹爽部下。嘉平元年(249),曹爽被殺,王渾隨之免職。后來又被起用為懷縣(今河南沁陽)縣令,參司馬昭的安東軍事,任散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咸熙年間(264-285),為越騎校尉。王渾曾輔佐晉武帝和晉惠帝兩代君主,在晉初的軍事和政治上作出了—定貢獻(xiàn)。特別是在平吳作戰(zhàn)方面功績顯著,因此官職累累升遷。
西晉時期的大臣王渾生平
王渾曾任大曹爽的掾,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斬殺曹爽,王渾循例遭罷黜。爾后復(fù)出,先后任懷縣縣令、參安東(司馬昭)軍事,散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咸熙年間改任越騎校尉。父親王昶死后承襲其爵位京陵侯。
《隋書·經(jīng)籍志》錄梁代有“晉司徒《王渾集》”五卷,唐初已佚。《全晉文》據(jù)《太平御覽》、《藝文類聚》、《通典》等輯其佚文九篇。
歷史評價:
《晉書》本傳稱“渾所歷之職,前后著稱”。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揚烈、徐州刺史;泰始九年(273年)任豫州刺史、征虜、監(jiān)豫州諸軍事;咸寧三年(277年)升為安東,都督揚州諸軍事,鎮(zhèn)守壽春(今安徽壽縣);太康六年(285年)升為征東大、尚書左仆射加散騎常侍;太熙元年(289年)又升司徒,惠帝即位加侍中。王渾在西晉官場上,職位節(jié)節(jié)上升,官至司徒、侍中。王渾的軍事功績主要表現(xiàn)在征東伐吳方面。在任征虜、監(jiān)豫州諸軍事,領(lǐng)豫州刺史期間,吳將薛瑩、魯淑率軍10萬分別向弋陽(今河南黃川西)、新息(今河南息縣)進(jìn)攻。當(dāng)時正值豫州軍隊放假休息,王渾只率領(lǐng)一旅豫州兵偷渡淮河,出其不意地?fù)魯擒姟R蜃鲬?zhàn)有功,所以封其子王尚為關(guān)內(nèi)侯。
在任安東,都督揚州諸軍事,鎮(zhèn)壽春時,王渾派揚州刺史應(yīng)綽攻打吳皖城(今安徽潛山縣),焚毀糧食一百八十余萬斛、稻苗四千余頃、船六百余艘。王渾自己陳兵東疆,觀察地形,監(jiān)視敵情,準(zhǔn)備對吳大舉進(jìn)攻。咸寧六年(280年), 派參軍陳慎,都尉張喬攻打?qū)り?今江西九江市西),瀨鄉(xiāng),既而又攻打牙門將孔忠。吳軍大敗,并俘虜吳將周興等5人,王渾又派李純打敗吳將俞恭,斬俘吳軍官兵多人。吳將陳伐和朱明因懼怕晉軍而投降王渾。吳丞相張悌、大孫震等率軍數(shù)萬直指城陽(今山東營縣、沂南、蒙陰縣東)準(zhǔn)備與王渾決戰(zhàn),被王渾所派司馬孫疇、揚州刺史周浚擊敗,并殺死張悌、孫震,斬俘吳軍七千八百人。
吳人大為震驚。在晉軍大勝,吳軍大敗的形勢下,吳末帝孫皓派司徒何植、建威孫晏向王渾送上所簽降書,表示愿意投降。此時王渾“自以先據(jù)江上,破皓中軍,案甲不進(jìn),致在王浚之后”。王渾部將王浚乘勝前進(jìn),率水軍先王渾一天攻破石頭城(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接受孫皓投降。王渾對王浚先己進(jìn)石頭城接受孫皓投降,羞愧氣忿,極為不滿,頻頻上奏,訴說王浚違圣旨,不聽指揮等罪狀。晉武帝為安慰王渾,特意下昭,表彰他“督率所統(tǒng),遂逼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南秣陵關(guān)),令賊孫皓救死自衛(wèi),不得分兵上赴,以成西軍之功。又摧大敵,獲張悌,使皓途窮勢盡,面縛乞降。 遂平定秣陵,功勛茂著。其增封八千戶,進(jìn)爵為公,封子澄為亭侯,弟湛為關(guān)內(nèi)侯,賜絹八千匹。”由此可見王渾在征東伐吳中的功勞和武帝對他的信任。但是,從王渾對王浚的態(tài)度,也可以看出王渾氣量狹小,因而受到當(dāng)時人們的譏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