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是說誰的
一言九鼎,一句話就有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重諾、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那么古代的一言九鼎是說誰的?
一言九鼎的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lǐng)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jié)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fā),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lián)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yīng)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一個典故。平原君夸獎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xiàn)代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一言九鼎的用法
說話有份量,起決定作用。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此話的出處就在《戰(zhàn)國策》開首的此篇。戰(zhàn)國時代風(fēng)云激蕩、群雄逐鹿、弱肉強食,作為日漸衰落的東周的重臣顏率,為應(yīng)對國難,在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礎(chǔ)上和對游說技能的熟練駕馭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兩語、輕輕松松就挽救了一個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如果換些沒頭腦的庸官,那么不僅興師動眾,而且會使尊嚴、利益喪失殆盡。一切正如劉向在《戰(zhàn)國策》書錄中所寫的:“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專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常用作信守諾言,用法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比喻信守諾言。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唐王勃《滕王閣序》:“閻閭撲地,鐘鳴鼎食之家。”鼎:古代炊具。鼎食還有嚴格的級別制度,天子是九個鼎,諸侯是七個,大夫五個,其余官員三個,若有違規(guī),就視為謀逆。因此,九鼎也成了天子的代名詞,而天子是金口玉言,所以又演變?yōu)橐谎跃哦Γ褪侵甘翘熳诱f的話。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相關(guān)人物:
平原君(?—前251)即趙勝,趙國貴族,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賢能而聞名,號平原君。他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shù)千人,和朋友關(guān)系處理的很好。平原君初為趙惠文王之相,趙惠文王死后,又為趙孝成王之相。公元前259年,秦軍進圍趙都邯鄲,趙田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奮勇,同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說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軍救趙(這就是成語“毛遂自薦”的故事)。援軍到來之前,邯鄲城內(nèi)兵困糧盡,平原君盡散家財,發(fā)動士兵堅守城池。直到楚軍和魏信陵君援兵趕到,解邯鄲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