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不顧身的故事及解釋
導語: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愿望。
奮不顧身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斗中,由于寡不敵眾,無奈投降了匈奴。
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么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后由于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并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奮不顧身
以后,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愿望。
成語“奮不顧身”,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生命。
成語示例
1.《文選·奏彈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顧義勇,奮不顧命。”
2. 部下弟子,雖不敢謂久經訓練,溫文爾雅,有勇知方,惟大義所在,卻是奮不顧身。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十五回
小文章閱讀:
一天,加拿大著名核科學家斯羅達博士在實驗室內做實驗,研究鈾( 235)臨界質量和對合問題。突然,他手中的螺絲刀不慎掉到了地上。斯羅達博士是用螺絲刀撥動滑軌上兩塊小于臨界質量的鈾做其臨界質量和對合問題的試驗。當螺絲刀掉到地下后,兩塊鈾一下子滑到了一起,重量超過了臨界質量,并發出了藍色的閃光。這表明這塊大于臨界質量的鈾在中子的作用下,鏈式反應已經開始,瞬間將引發核爆炸。怎么辦?再撿起地上的螺絲刀以撥開兩塊鈾已經來不及了,但如不立即將兩塊鈾分開,一場意外的核災難將在所難免。斯羅達博士深知形勢萬分危急,他似乎忘記了放射性對人體的危害,奮不顧身地硬是用雙手將兩塊鈾掰開了。一場恐怖的核事故避免了,但斯羅達卻由于受到超大劑量的核輻射,倒在了病床上,幾天后便離開了人世。為此,加拿大政府隆重表彰了斯羅達,人們也給予斯羅達以極高的評價,稱他為“用雙手掰開原子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