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背后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歷史故事,可是有些歷史故事背后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發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語文課文背后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1、李廣不能二次射石
語文教科書中,有一首盧綸的詩叫《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這首詩取材于《史記•李列傳》,寫西漢名將李廣夜晚出去巡邏時,誤把石頭當成老虎,拈弓搭箭,射中巨石的事。正因為此詩,這位箭術高超、英勇善戰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許多人的腦海里。然而,詩歌背后的真相卻更有意思。《史記》中的原文是:“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沒(mò)鏃(箭頭)。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原來,歷史的真相是李廣在打獵時,誤把巨石當成了老虎,利箭離弦后一下子就射中了巨石。但當他得知那是一塊巨石不是老虎之后,又對巨石進行了多次射擊,但再也沒能射中。
語文課文背后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2、周瑜胸懷寬廣,氣度不凡
語文教科書中,有一篇文章叫《草船借箭》,此文是根據我國著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改編的。《草船借箭》寫道:“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初讀此文,人們都會認為周瑜是一個氣量狹小、妒忌心很強的人,加之《三國演義》還寫了“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說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說周瑜臨死前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這更使周瑜“氣量狹小”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實,“草船借箭”的故事正史中有記載,但主人公是孫權,和諸葛亮沒有任何關系。
有學者考證,在周瑜病故前的兩年時間里,諸葛亮根本沒有機會與周瑜見面。《三國志》是記載三國時期史實最原始、最權威的書籍,據其記載,歷史上的周瑜是一個胸襟廣闊、才華出眾的人。吳國的老將程普曾因為自己年長而多次**周瑜,周瑜雖然職位比程普高,但始終不與他計較,后來程普被周瑜的大度感動,逢人就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劉備也稱周瑜“文武籌略”、“器量廣大”。而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周瑜一生的定論是:“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小說家羅貫中移花接木,而“諸葛亮三氣周瑜”更是羅貫中虛構的故事。
語文課文背后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3、陳勝富貴忘友
語文教科書中,有一篇文章叫《陳涉世家》,該文選自《史記》。其中寫道:“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是陳勝在打工時和工友的對話。后來,胸懷大志的陳勝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再后來,陳勝發達了,富貴了,稱王了,實現了自己的鴻鵠之志,但他那句“茍富貴,無相忘”的諾言卻履行得不怎么樣。《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稱王后,一位曾經和他一起打工的朋友找上了門,卻被把門的官兵擋在門外,那個人只好在外面等著,希望能早點看到陳勝出來。沒多久,陳勝出來了,那個人終于得到了召見,還被留在了宮中。陳勝的這個朋友進宮后,有時會和周圍的人提起陳勝從前的一些事。這時就有人對陳勝說,那人不懂規矩,經常胡說八道,有損陳勝的形象。陳勝很快就找了個借口,把這個舊友殺了。《史記•陳涉世家》的原文是:“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陳勝此舉一出,很多老朋友都與他斷絕了關系。
語文課文背后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4、大禹三過家門可能是不敢入
語文教科書中,有一篇文章叫《大禹治水》,其中寫道:“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么樣子。”在多個版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也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文字記錄。這充分表明了大禹為大家而舍小家的無私精神。
然而,《史記》中對大禹治水的記載卻是另一番模樣。《史記•夏本紀》記載:“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這就是說,司馬遷認為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他害怕治水不成得到懲罰,因為他的父親鯀就是因為治水不成而被誅殺的。其實,最早記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古代典籍并不是《史記》,而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上》寫道:“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離婁下》寫道:“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從《孟子》一書中不難看出,《孟子》的作者對大禹是持贊賞態度的,認為其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公而忘私。但無論如何,《史記》對大禹的記載我們也應該正視,至少可以當作課外知識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