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趣的歷史小故事3則
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非常有趣的歷史小故事3則,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非常有趣的歷史小故事·抱薪救火
戰(zhàn)國末期,魏國總是受到秦國的軍事騷擾。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國更是變本加厲地接連進攻,魏國連連戰(zhàn)敗。
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zhèn);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zhèn),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jié)了戰(zhàn)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fā)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zhèn),并殺死了數(shù)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聯(lián)軍打得大敗,殺死兵士15萬余人。
魏軍的接連戰(zhàn)敗讓安厘王寢食難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茍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休戰(zhàn)議和。在秦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shù)大臣也紛紛勸安厘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安厘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恐懼,一心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打算割地議和。
當時有個人叫蘇代(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這個人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對安厘王說:“秦國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lǐng)土、主權(quán),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秦國的欲望。現(xiàn)在這種求和方法,好比是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原文為“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一味屈膝求和,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
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于被秦國滅掉了。
——《史記·魏世家》
【求解驛站】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zāi)禍,結(jié)果使災(zāi)禍反而擴大。薪,柴草。
【活學活用】清政府用土地、白銀向帝國主義換取安寧是一種~的做法!
【妙語點撥】魏安厘王割讓城池給秦國,后來的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只能暫時滿足秦國的胃口,無法從根本上滿足秦國對魏國全部國土的欲望。蘇代勸諫魏安厘王,且暗示魏安厘王:如果只貪圖眼前太平,魏國遲早會為秦所滅。但魏安厘王執(zhí)迷不悟,終于亡國。魏安厘王抱薪救火,自取滅亡的事例告訴我們,如果用錯誤的方法來消除鍋患,只會招致更大的損失。
【近義】火上澆油
【反義】釜底抽薪
非常有趣的歷史小故事·刻舟求劍
戰(zhàn)國時期,有個楚國人乘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jīng)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也找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非常奇怪,便自言自語地嘀咕道:“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船上的人聽到楚人的這番話,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靜止不動,試問,你用這種方法怎么能找得到你的寶劍呢?”
www.gs5000.cn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已經(jīng)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簡直是太愚蠢、可笑了。
——《呂氏春秋·察今》
【求解驛站】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失落水中的劍。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zhí),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舟,船;求,尋求。
【活學活用】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就應(yīng)該吸取~的教訓,使思想適應(yīng)變化了的客觀形勢。
【妙語點撥】在這個故事里,使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那個楚國人在舟上刻記號并為自己辯護的地方了。這個楚國人很是愚蠢,過于死板,不知道劍可能會留在原處,但舟已經(jīng)走遠。有時間與其在船上刻痕跡,還不如立刻下海去尋找呢。實際生活中,我們要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與時俱進,千萬不要像這位“刻舟求劍”的人一樣守舊、死板。
【近義】守株待兔、墨守成規(guī)
【反義】看風使舵、因時制宜
非常有趣的歷史小故事·庖丁解牛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頂著的地方,都發(fā)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經(jīng)首》樂曲的節(jié)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shù)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規(guī)律,這已經(jīng)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shù)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于牛體的結(jié)構(gòu)還不了解),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后,(見到的是牛的內(nèi)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
現(xiàn)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意念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jié)構(gòu),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jié)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jié)構(gòu)。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jīng)絡(luò)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jié)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shù)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shù)一般的廚工每月?lián)Q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
現(xiàn)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shù)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jié)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并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那么在運轉(zhuǎn)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即使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里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jīng)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huán)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yǎng)生之道啊。”
——《莊子·養(yǎng)生主》
【求解驛站】廚師解割了全牛。比喻經(jīng)過反復(fù)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做事得心應(yīng)手,運用自如。庖丁,廚師;解,肢解、分割。
【活學活用】只要平時多注意積累素材,寫起文章來自然就會像~一樣游刃有余了。
【妙語點撥】這個故事啟示我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guī)律性,只要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就會把事情做得十分漂亮。再有,應(yīng)該學會享受做事情的過程,把自己所從事的當成自己的愛好,這樣既能愉快自己,又能將事情做得更加出色!
【近義】得心應(yīng)手、如臂使指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非常有趣的歷史小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