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評價
中國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你是怎樣評價他的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歷史人物評價,希望能幫到你。
一、如何評價古代歷史人物
1、姜維
《三國演義》里的姜維,是被拔高了一點。
《三國志》里的姜維,卻通常是被低估了。
論才具,鄧艾都承認姜維是一時雄杰,鐘會認為他足以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比——后兩位,尤其是諸葛誕,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于其他人的評價,不用多說。
論為人,姜維屬于心比天高之流。他家無余財,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并無物欲,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無論好壞,說他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應該大差不差。
他才華不及諸葛亮,不丟人。全三國也就一個諸葛亮。
他不斷北伐,有勝有敗,其執著至少不必懷疑。
他的一個大爭議,是“窮兵黷武”。然而實在話是:很少人意識到,在蔣琬費祎死去前,姜維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后那幾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黃皓等人打壓。
這是許多人很少提及的: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荊州派關系之目的;姜維則是隴西降將,和蜀漢內部關系更是復雜無比。實際上,針對他的除了黃皓,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諸葛瞻和姜維的關系,并不那么美好。
所以,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他有才華,私德也沒什么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里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斗爭。但直到最后,蜀漢沒亡在他手里——哪怕面對魏國大軍壓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他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鐘會,簡直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
最后蜀漢是亡在鄧艾那次傳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鐘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
本來,到此為止,哪怕就這樣結束,姜維也算為漢盡力了。可甚至在蜀漢滅亡后,姜維還是籌劃著那著名的復興大業。他說服了鐘會,搞定了鄧艾,而且給劉禪的秘奏里如是說:
”愿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最后計策未成,但一日之內,拖死了鐘會、鄧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蜀漢的最后一刻。
我其實挺難想象:一個人要執著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在如此狹窄的夾縫中,在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不斷沖擊命運?僅論執著,他實在還勝過諸葛亮。
前三國所以比后三國傳奇,不在于后三國人才凋零——實際上,后三國極多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聰明。姜維之杰出,未必在才情——雖然鐘會也承認他了不起——而在于他有前三國時,那些屈而不撓、執著至極、燃燒至死的性格光彩。有缺陷,但依然為蜀漢——我更愿意稱之為季漢——燃到了最后。
當初崖山戰后,張世杰依然不死心,企圖找新的法子;后來被水溺死,所謂:
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
2、蔣琬
蔣琬的名字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了24次,與諸葛亮的1747次完全不成比例,與姜維的302次也相差12.5倍之多。《三國演義》成書于漢人大起義的元末明初,當時飽受異族壓迫的人們普遍崇尚英武不凡的強人。蔣琬由于不對羅貫中先生的胃口,本該屬于他的戲份被砍得砍、挪的挪,以至于這位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在人們的心中混到了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地步。其實蔣琬之德當與司馬朗、諸葛瑾并駕齊驅,是漢末三國為數不多的忠厚長者。
蔣琬(?—246年),字公琰。荊州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二十歲左右就因為顏值爆表、才華出眾而走紅。
赤壁之戰后的公元209年,劉備攻占了荊州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蔣琬前去求職,通過面試進入了左劉備的幕府,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基層公務員——州書佐。
公元211年,劉備入川,蔣琬隨軍。
公元214年,益州牧劉璋向劉備投降。蔣琬終于從非領導職務提拔為領導職務——廣都縣(今成都市雙流縣)。根據秦漢官制,人口超過一萬戶的大縣領導稱縣令,不足一萬戶的小縣領導稱。
漢末三國,有名士頭銜兒的人物只要肯出來工作,一般保底價就是個縣令。蔣琬年少成名,又苦巴巴地熬了五年資歷,居然還混得這么挫。自暴自棄之下,他開始借酒澆愁。果然因為上班時間酗酒被視察工作的劉備抓了現行。與《三國演義》給人們的印象相反,正史中其實是“曹操常哭,劉備常怒”,這一次劉備當然要大發脾氣,準備對蔣琬嚴加懲處。按說這事兒就該以“廣都工作時間飲酒被嚴肅處理”而告終。然而,奇跡出現了,諸葛亮勸劉備說:“蔣琬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啊,可不是治理方圓百里小縣城的人物,他一心撲在人民的安居樂業上,不做表面功夫,還請領導對他刷新認識”。劉備既需要維護程序正義,又要給諸葛亮面子,于是對蔣琬不打不罵、也沒貼上永不敘用的標簽,只把他免職了事。很快,諸葛亮就安排蔣琬起復并升任縣令。
蔣琬上班時間喝酒的往事在《三國演義》中被挪到了龐統的身上,使得蔣琬的形象更加單薄。這事兒要是真發生在相貌奇丑的龐統身上,也還說得過去,蔣琬是出了名的顏值爆表又是一代才子,居然這么不招劉備待見,著實令人納悶兒。
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蔣琬調入中央出任尚書郎(后備干部)。
公元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開府治事,選拔自己的屬官,提拔蔣琬出任東曹掾(諸葛亮辦公室人事處處長),沒多久又要提拔他,蔣琬感到不好意思,堅決辭讓。諸葛亮更堅決,非要提拔他擔任參軍。《出師表》中“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這里的“參軍”指的便是蔣琬。
公元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留長史(相府秘書長)張裔與蔣琬留下來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
公元230年,張裔去世,蔣琬不僅接替了長史的職務,還加封為撫軍。
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有蔣琬在后方默默地提供后勤保障的身影。諸葛亮常公開說:“蔣琬啊,又忠誠又有節操,是個能和我一起輔佐皇上的人啊”。還秘密地上書劉禪說:”我要是不在了,國家大事可以托付給蔣琬”。
顯然,蔣琬是諸葛武侯精心保護的心腹、一手提拔的嫡系。而劉備對蔣琬……實在是很薄。諸葛亮去世以后,作為接班人的蔣琬能否得到劉禪的信任?能否得到同事、下屬的認可?他會不會成為第二個馬謖呢?
二、近代歷史人物評價
張學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假設沒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話,中國的歷史肯定要改寫。
但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是和一個國家的政治聯系的。現在網絡上可以看出前蘇聯當年國內的統治是一種紅色專制,中國,現在沒有當年蘇聯那么專制,也免不了對當年的歷史有所隱瞞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開教科書里那些主觀的判斷性的結論性的語句。網絡給了我們更多接觸歷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憶錄。
首先,我不把張學良當成教科書中的“大英雄”來看待。俗話說,人非圣人,孰能無過。他出身軍閥家庭(而且是由土匪發展起來的軍閥家庭)盡管后來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讓他身上有他父親-張作霖的土匪氣息。這在他后來的作為中有所體現。軍事將領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論,至少能先說出來,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之前應該說一下,看電影的時候我就覺得,張學良能帶領他的東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緣故,他在東北軍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齡叛變中,士兵見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幾乎放棄作戰;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東北軍暴起,釀成二二事件。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軍隊,都是愿意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話,軍隊是回服從他的。
從東北易幟開始說起,歷史書上說這是張學良系國仇家恨于一身,為民族大義而為。當時真的沒有別的想法嗎?軍閥,近代中國軍閥混戰,為的是什么,無非是底盤和權利。當時,身后,日本在虎視眈眈;正面,蔣介石的軍隊—這支披著國民革命軍的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的軍隊,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親剛剛去世,自己還沒有完全能控制的情況下,易幟,應該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對于蔣介石來說,即使張學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樣把東北軍指揮好,這支由生性剽悍的東北人百戰而出的軍隊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對方卻主動要求易幟,他當然高興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條件也就答應下來。
當然,就算這個假設成立的話,也依然不能磨滅張學良的歷史功績,他選擇了自己的國家,而不是投降到當時實力遠超過蔣介石的日本,擾亂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計劃。可以想象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當時頂住了多大的壓力才能做到的事情。這里也能隱約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軍閥,但是我不賣國。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漢奸。
看過歷史人物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