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講述歷史離不開歷史人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希望能幫到你。
一、樹立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標準
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是牢牢把握其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到的推動或阻礙作用,依據對人民有利還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通常我們常見的具體標準有:是否完成了國家統一,推動了歷史發展;是否調整了政治經濟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是否采取了促進民族融合與團結的措施;是否反擊了外來侵略,捍衛了國家民族利益;是否促進了科技文化的發展;是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等。
二、遵循歷史人物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后、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杰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杰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復臺灣、擊敗沙俄等,政績斐然,維護和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是不能因為功績顯著就完全對其大興文字獄的過錯視而不見、全盤否認。我們必須根據其在位時期的作為,一分為二地評價他。當然瑕不掩瑜,最后總體上我們還是認為康熙皇帝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封建帝王。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臺,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于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于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如果站在今人的視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是一種剝削制度,因此,商鞅變法不值得被后人贊賞。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生產力發展,奴隸制度已不能適應這樣的生產力現狀,歷史潮流呼喚一種新制度去取代舊制度,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商鞅變法則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促進生產力的提高,應該對商鞅變法予以肯定,商鞅也算是比較成功的改革者。
3、階級性原則。
歷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中,林則徐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他卻在民族面臨外來侵略時,堅決抗擊,決不妥協,他領導的虎門銷煙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強意志,因此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學生在明確評價標準和原則之后,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接下來,我以秦始皇為評價對象,作一個示范。
首先,對于秦始皇的評價,我們按照“一分為二”的原則,將評價內容分成“功績”和“過失“兩個部分。
其次,根據教材所學或材料信息,先在頭腦中搜索秦始皇的相關活動、事跡,如統一六國、派人開鑿靈渠、修筑萬里長城、建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 增加賦稅、增重徭役等等。
再次,根據評價的原則,用科學標準作為判斷準繩,對其歷史活動逐一考察,分清哪些是功績、哪些是過失。例如:對于“修長城”,過分地役使了民力,使得很多人妻離子散,這自然是不好的。但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匈奴人時常向南侵擾,奪取沿邊漢人的財富,嚴重干擾了中原人民的正常生產活動,破壞了經濟發展。秦帝國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綴起來,成為一條統一的防御線,保證了中原人民正常的生活、生產,是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的。因此,筑萬里長城應該是秦始皇的功績。最后,根據評價的標準,“焚書坑儒” 鉗制思想、摧殘文化,不利于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因此,比較其得失,這一活動就應該歸結在過失當中。
然后,就是“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分別評述功績和過失。先寫出主要活動,再對這一活動作簡單評價。例如,在功績方面,寫出史實“滅六國統一全國”后,再對其簡單評價:“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心愿。”
最后,就是用簡單的一句話總結性地評價歷史人物。例如,在功績和過失都分別敘述、評價完之后,比較功過得失,最后總結得出:“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創立者,功大于過,是我國封建社會有作為的皇帝。”
評價歷史人物既可以考查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記憶和理解的情況,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際運用之中出現的問題相比,本文僅僅是比較淺顯地談了談皮毛,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廣大同行批評、指正。
看過如何評價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