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里疾為什么不姓贏
樗里疾,名疾,又稱樗里子、嚴君疾,戰國中期秦國宗室、將領。樗里疾為什么不姓贏?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樗里疾為什么不姓贏,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樗里疾的簡介:
樗里疾(?―前300年),名疾,又稱樗里子、嚴君疾,戰國中期秦國宗室、將領,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異母弟,其母為韓國人。因足智多謀,綽號"智囊",被后世堪輿家尊之為"樗里先師"。曾輔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國君主。樗里子名叫疾。因居樗里(一說楮里,今陜西渭南)而稱樗里子。其后他任庶長(大良造的幕僚輔官),被稱為庶長疾。后來他被封于蜀郡嚴道縣(今四川省滎經縣嚴道鎮),號嚴君,人稱嚴君疾。后人以采邑為姓,故此也被視為嚴姓其中一個根源。
樗里疾擅長外交、軍事。秦武王驅逐張儀,魏章后,任命戰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為右丞相,精通韜略的甘茂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并且進行一連串戰爭,擴張秦國版圖,為后來秦國統一中國打下穩固根基。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說:"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里、甘茂之策。"昭王元年,樗里子仍任為丞相。
羋月傳-樗里疾
樗里疾為什么不姓贏:
樗里疾與嬴疾實際上是同一個人,嬴疾是秦惠文王嬴駟的同母異父的弟弟,封地為樗里,號樗里子,結合他的名字因而被稱為樗里疾。
秦孝公時期,是秦國興盛的開端,秦孝公順應歷史潮流,支持變法圖強,重用商鞅,使得商鞅變法開展的如火如荼,雖然當時秦國數不上戰國七國中最為強盛的一支,但自秦孝公之后,秦國勢力逐級遞增,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政治經濟基礎。
秦國第二代帝王秦惠文王執政,也就是樗里疾的哥哥嬴泗,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后,各方面實力正在一個上升期,各國皆眼紅秦國的日益興盛,故而結盟與秦國為敵,秦國因此陷入了群起而攻之的境地。樗里疾正是拯救秦國于危難的治世之才,秦國靠著樗里疾抵擋六國進攻。在樗里疾的指揮下,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方針,改變自己目前所處的困境,并且成功地將六國結盟關系毀之一旦。
但自古以來皇室無親情,樗里疾憑借其赫赫戰功,在秦國的威望如日中天,對當時初上任的秦武王造成了很大的壓迫感,叔侄二人間的嫌隙越來越深,而此時的張儀便利用這個沖突大作文章。鼓動楚王向秦王推薦樗里疾為相國,贊其功勛卓著,正好戳中了秦武王心頭的一根刺,遂憤怒之下將通敵叛國罪名降于樗里疾身上,逼得樗里疾只得深夜逃亡。
樗里疾與贏疾是否同為一人?
這類名字與封地相結合的叫法在戰國時期很是普遍,民眾姓名的明文叫法與之后秦漢時期并不一樣。前秦時期,姓氏的傳承比較復雜,在那個時代姓與氏是有區分的,姓早氏晚,姓貴氏賤。一般來說,姓用于官家,或者家族中居正統位置的一支,直接傳承祖上姓氏,而氏則用于旁支庶出,不能再以姓命名,而是引用居住地名、國號、官職名、職業名等代替原有姓。更低等級的奴隸既沒有姓也沒有氏。但在秦漢之后,這種制度逐漸減弱,如今的姓是傳統姓氏制度簡化而來。
照此看來,嬴疾雖出身于秦國宗室,但仍屬庶出,因而在受封封地后,改姓為樗里,單名一個疾字,由此證明嬴疾與樗里疾是同一個人。
然而同樣的例子在春秋戰國時期比比皆是,大多數人的姓名都來自于地名,因而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名字都有,甚至一個人擁有眾多的名字。例如眾所周知的商鞅就有好幾個名字,商鞅是魏國公族后代,為成年前原名為公孫鞅,成年后以國號為名稱為衛鞅,之后又奉命與秦國,任職商君,故而改名為商鞅。但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公孫鞅、衛鞅,還是商鞅,指的都是同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