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子的歷史介紹
引言:《無能子》,唐末隱名哲學家著作。作者非道士,其書亦極少直接涉及道教內容。筆者之所以將其列入道教學者,有兩方面原因:一、歷代史籍著錄《無能子》,均列入道家類;《唐志》道家類著錄《無能子》三卷,云“不著撰人名氏,光啟中,隱民間”。
無能子的歷史介紹
無能子,唐朝末年思想家。其姓名、籍貫、生平皆不詳,只又“無能子”別號流傳在世。
據傳說他自少年就博學寡欲,擅長于哲學思辨,以授徒講學為生。后來為了躲避黃巢起義戰火,漂泊四海,生活艱難。光啟三年(887),隱居于左輔(今陜西東南部),著成《無能子》一書。在抨擊君主專制制度違反自然的同時,提倡道教的修煉,并宣揚儒家的仁義和佛教的“無心”。
《無能子》為其著作。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將近萬言,現存34篇。有專家考證書中似乎有殘缺,但又有人考證認為不僅沒有殘缺,而且最后四篇是明人增添,原文僅有30篇。現存版本以明正統《道藏》本最早,后又有十多種本版。王明的《無能子校注》(中華書局,1981)是目前唯一的校注本。
關于他的政治思想,有的論文認為,無能子代表了地主階級從頂點開始墜落時,該階級中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絕望情緒和消極反抗;與此相反,一些學者認為,無能子受到唐末農民戰爭的影響,本質上是與正宗的封建統治思想相對立的,是農民反抗精神在思想戰線上的反映;有些論著則將無能子的“圣過論”與南朝晉鮑敬言、宋康與之、鄧牧和五代譚峭等人的無君論相并列。關于他的哲學思想,有的文章認為,在無能子的頭腦中唯心主義思想占主導地位,同時也有一些可貴的唯物主義觀點;與此不同,有些專家稱無能子是無神論者,氣一元論者或氣的唯物論者。總之,研究者們都認為無能子的思想獨具特點。
《無能子》,唐末隱名哲學家著作。作者非道士,其書亦極少直接涉及道教內容。筆者之所以將其列入道教學者,有兩方面原因:一、歷代史籍著錄《無能子》,均列入道家類;《唐志》道家類著錄《無能子》三卷,云“不著撰人名氏,光啟中,隱民間”。《祟文總目》、《宋志》、《四庫全書總目》等,亦皆錄之于道家類。此書最早本可能即為《道藏》所收,明《正統道藏》太玄部收錄《無能子》上中下三卷。諸史書著錄經籍多不分道家(先秦)和道教為二類,這固然反映了古代圖書分類的不詳細、不嚴密,但也間接說明了對先秦道家文化、哲學思想最直接的繼承和發展者是中國本土的傳統宗教——道教。在道家不復作為哲學流派獨立于世的時候(其思想當然地潛移默化于中華民眾),道教公開宣稱自己繼其學說以為教。事實上,道家的自然義理等也是道教宗教哲學的理論基礎。《無能子》旨在“明自然之理,極性命之端”,這與道教中的義理部分是相仿近的,同本之于老莊哲學。所以,將《無能子》列入道教史系統是適當的,不應該將無能子看作既不同于儒釋,又不同于道的奇異哲學家。二、正因為《無能子》的思想與道教中的義理學說有同有異,所以通過比較二者,對認識二者的思想理論無疑大有裨益。僅從《無能子》其書來看,思想也沒有突破唐代道教宗教哲學。這些留待后文分析。無能子的生平已不可詳考,按《無能子序》云:無能子,余忘形友也。少博學寡欲,長于窮理盡性,以至于命。黃巢亂,避地流轉,不常所處,凍餒淡如也。
無能子最后的結論是:自然而蟲之,不自然而人之。人類只有永恒保持裸蟲的狀態,才是自然的。過份強調自然主義必然走向反面,何謂自然?筆者認為,自然的基本意義應該是:在歷史順序中事物不受外力的干預而必然出現的狀態及其運動變化的必然進程,大而言之,世界進程無非自然。人類擺脫昆蟲狀態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這也與道家的自然主義,否定有一個神靈在冥冥中操縱世界的發展的觀點相吻。同樣,人類出現名教、義禮、道德觀念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當然,無能子的這個命題可能還夾雜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人必須收斂其自然本性,才成其為人。揭示出人的社會性。在本質上,這與荀子的性惡論是相近的。無能子認為長生住世是違背自然之理的。《無能子·析惑》云:夫性者神也,命者氣也,相須于虛無,相生于自然,猶乎塤篪之相感也,陰陽之相和也。形骸者,性命之器也。猶乎火之在薪,薪非火不焚,火非薪不光。形骸非性命不立,性命假形骸以顯,則性命自然沖而生者也,形骸自然滯而死者也。自然生者,雖寂而常生。自然死者,雖搖而常死。今人莫不好生惡死,而不知自然生死之理,觀乎不搖而偃者則憂。役其自然生者,務存其自然死者,存之愈切,生之愈疏。是欲沈羽而浮石者也,何惑之甚歟!所謂自然生死之理,是指性命相須相生、形神一體,在《真修》中,無能子還闡述了神氣自然感應的原理,氣有聚散,神亦如此,企求長生,無異于沉羽浮石。無能子認為要超乎生死之域,就必須不畏死,不為惡死而困惑(《無憂》)。無能子還認識到生死過程的轉化,“形骸本死,則非今死;非今死,無死矣。”人體的壽期總是多存在一天便更接近死亡一天。所謂自然生死之理,與唐代道教學者追求的精神超脫是一致的。人們每言及道教,往往認為道教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信仰是長生住世,其實在唐代著名的道教學者中,慕求現實生命永恒的人極少,其中以成玄英最為典型,再如司馬承禎、張志和、譚峭等,也主要的是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即使曾為一度國師的杜光庭也只是講修持以保生,自足性命。顯見,無能子的思想,很多方面都如隋唐五代道教學者相近,顯著的差別只在于無能子不言教,不言具體的修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