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安史之亂的詩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盛衰的分界點,安史之亂之前,唐朝一派祥和繁盛,等到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唐朝政權(quán)逐漸沒落。經(jīng)歷過安史之亂的詩人,大多都寫過反映現(xiàn)實主義的詩句。其中杜甫安史之亂的詩尤為著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安史之亂的詩,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安史之亂的詩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所寫的五言律詩,杜甫在這首詩歌作品中,反映了唐朝經(jīng)歷安史之亂后,國家凋敝,百姓流離失所的景象。
《春望》作為杜甫安史之亂的詩,它具有極高的寫實意義和歷史價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是詩歌的全部內(nèi)容,通過詩句的描寫,便可看出經(jīng)歷安史之亂后的唐朝極具衰敗之景。這首詩歌運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將國家的凋敝一覽無遺的展現(xiàn)在了世人面前。詩句開篇,作者以“望”字點題,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心情。
這首詩歌是杜甫登高望遠的作品,詩人先用遠望的視角,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國破”、“草木深”的場景。經(jīng)歷戰(zhàn)爭后的唐朝國土,如同垂危的老者一般,已經(jīng)失去了生機與活力,作者以“草木深”三個字,刻畫了人煙稀少,百姓流離失所的場景。詩人看見凋敝的情景,內(nèi)心非常難受,不禁流下了縱橫之淚。杜甫不禁感慨,唐朝什么時候才能振作起來。通過這首詩歌也可看出詩人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安史之亂地圖
安史之亂是怎么打的,要有一個地圖才能讓人有一個直觀的感受,不然再怎么講也是沒有畫面感的。
從上面的“安史之亂”的地圖中,我們不難看出,安史之亂這場戰(zhàn)爭,不僅從時間方面說是一場很破壞性很強的戰(zhàn)爭,從空間上來看也是如此。唐朝的面積不像今天的中國那么遼闊,可是就算是把這次戰(zhàn)爭套在現(xiàn)在中國的地圖上也是包含了大半個中國,主要是在中國的北部地區(qū)和中部地區(qū)。
那時的長安是唐朝的中心,可是我們不難看出,長安被攻打了好幾次,甚至還被打了下來,連皇帝都只能選擇逃命。可憐的終究還是那些逃不走的老百姓,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還需要去面對那戰(zhàn)火紛飛的局面。
“安史之亂”不僅只有一隊叛軍,而是有兩隊,從不同的方向打來,踏過了唐朝大部分的領(lǐng)土來到長安,又追到了馬嵬坡,馬嵬坡死這次戰(zhàn)爭終結(jié)的地方,就是在這個地方,唐玄宗被逼的走投無路,放棄了他可以放棄的所有的一切。
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到,兩方有過三次直接的相遇,一次是在太原,一次是在洛陽,最后一次就是在唐朝的首都——長安。所以這三個地點的戰(zhàn)況應(yīng)該是最激烈的。也不難看出,安祿山和史思明曾經(jīng)有過兵分兩路的情況,在太原和唐軍作戰(zhàn)的是史思明,再集合了,通過潼關(guān)進入了長安城。
安史之亂張巡
安史之亂張巡是唐朝著名的愛國將領(lǐng),有關(guān)安史之亂張巡的事跡至今仍在坊間流傳。張巡生于公元708年,卒于公元757年。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fā)。安祿山叛軍浩浩湯湯來襲,幾個月后,安祿山叛軍就已經(jīng)攻陷洛陽。隨后,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將國號定為大燕。安祿山在洛陽稱帝的消息不脛而走,洛陽州縣的太守、縣令早已被安祿山叛軍的氣勢嚇得不知所措。
為了茍活,很多州縣的太守,都向安祿山投降,表示愿意臣服于安祿山。公元756年,安祿山派遣燕軍首領(lǐng)張通晤攻打宋、曹等州。安徽亳縣的太守早已對燕軍聞風喪膽,還沒等張通晤來攻時,亳縣太守楊萬石就向燕軍投降。此時,真源縣在楊萬石的管轄范圍之內(nèi),而真源縣的縣令就是張巡。張巡得知楊萬石投降后,十分憤懣,為了保全真源縣,張巡聯(lián)合河南兵馬抗擊安祿山叛軍。
公元756年二月,叛軍令狐潮率兵攻打張巡所在的雍丘,張巡用計打敗了叛軍一次又一次的來襲。面對聲勢浩大的叛軍,張巡和許遠率兵前往睢陽,睢陽是軍事要塞之地,只要能守住睢陽,就能為唐玄宗爭取對付叛軍的時間。張巡、許遠誓死守衛(wèi)睢陽,在糧草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張巡和許遠一次次打退了叛軍,鎮(zhèn)守睢陽長達數(shù)月。在張巡和許遠的指揮下,有效地遏制了叛軍南進,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
看了“杜甫安史之亂的詩”還想看:
1.安史之亂時杜甫的詩
2.安史之亂后杜甫的詩
3.杜甫的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4.杜甫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