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宣言的發(fā)表與影響
《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為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顛王國獨立,并宣明此舉正當性之文告。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陸會議于費城批準,當日茲后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此宣言為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一。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美國獨立宣言的發(fā)表與影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美國獨立宣言的發(fā)表圖片
美國獨立宣言基本簡介
美國《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是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宣告脫離大不列顛王國,并宣告獨立的綱領性文件。1776年7月4日,此宣言由第二次大陸會議在費城批準。7月4日從此以后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獨立宣言》的原件由大陸會議出席代表共同簽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國華盛頓特區(qū)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宣言為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一。
委員會的成員由馬薩諸塞的約翰·亞當斯、賓夕法尼亞的本杰明·富蘭克林、弗吉尼亞的托馬斯·杰弗遜、紐約的羅伯特·利文斯頓和康涅狄格的羅杰·謝爾曼組成,并被組成以起草合適的宣言。杰斐遜在起草宣言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宣言被大陸會議采納以前,大陸會議對杰弗遜的草稿作了重大改動,在刑事法庭上被重寫,特別是在佐治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代表們的堅持下,刪去了他對英王喬治三世允許在殖民地存在奴隸制和奴隸買賣的有力譴責。其中一個被移除的篇章涉及奴隸制度
威廉瑪麗學院畢業(yè)的杰斐遜曾寫道,《獨立宣言》是“吁請世界的裁判”。自1776年以來,《獨立宣言》中所體現(xiàn)的原則就一直在全世界為人傳誦。美國的改革家們,不論是出于什么動機,不論是為了廢除奴隸制,禁止種族隔離或是要提高婦女的權(quán)利,都要向公眾提到“人人生而平等”。不論在什么地方,當人民向不民主的統(tǒng)治作斗爭時,他們就要用杰弗遜的話來爭辯道,政府的“正當權(quán)力是經(jīng)被統(tǒng)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獨立宣言》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前言,闡述了宣言的目的。第二部分高度概括了當時資產(chǎn)階級最激進的政治思想,即自然權(quán)利學說和主權(quán)在民思想。第三部分歷數(shù)英國壓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條條罪狀,說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拿起武器的,力陳獨立的合法性和正義性。在宣言的最后一部分,美利堅莊嚴宣告獨立。
美國獨立宣言歷史背景
獨立宣言是一份于1776年7月4日由托瑪斯·杰斐遜起草,并由其它13個殖民地代表簽署的最初聲明美國從英國獨立的文件。早在獨立前的一百多年間,歐洲啟蒙思想就開始在北美傳播,為《獨立宣言》的發(fā)表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歐洲啟蒙思想的熏陶下,北美殖民地也產(chǎn)生了自己的啟蒙思想家,代表人物是本杰明·富蘭克林(1706-1790)和托馬斯·杰斐遜(1743-1826),他們反對奴隸制,主張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權(quán)利。并且喊出了:“沒有代表權(quán),就不得征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口號。這句口號原本是英國政治的基本原則,在英國貴族與王室的斗爭中使用過,但獨立戰(zhàn)爭期間被殖民者用來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利。
在整個18世紀60年代和18世紀70年代之間,英國和其北美殖民地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英國議會對殖民地不斷征稅,但在議會中卻沒有殖民地的代表。英國議會分別頒布《糖稅法》(1764年)、《印花稅法》(1765年)、《湯森稅法》(1767年),引發(fā)殖民人民的反抗。1775年,在萊克星頓和康科德城爆發(fā)了戰(zhàn)爭,這標志著美國之革命戰(zhàn)爭的開始。雖然戰(zhàn)爭開始,但是最初的想法并不是完全的獨立。但是托馬斯·潘恩的《常識》于1776年在北美發(fā)表。在這本不到50頁的小冊子中,托馬斯·潘恩以簡練而生動的語言準確地回答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所關心的問題,并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指出了北美殖民地獨立的必要性。托馬斯·潘恩呼吁,殖民地人民必須與英國一刀兩斷,建立自己的共和國。他強調(diào)真正的權(quán)力必須而且只有來源于人民。托馬斯·佩因的思想代表了美國革命中激進派的主張。他的理論激勵了更多的北美殖民地人民,特別是中下階層的人民,堅定地投身于獨立戰(zhàn)爭。至此,戰(zhàn)爭已轉(zhuǎn)向為爭取殖民地的獨立。
1776年6月7日,在大陸會議的一次集會中,弗吉尼亞州的理查德·亨利·李提出一個議案,宣稱:“我們以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義和權(quán)力,謹莊嚴地宣布并昭告:這些聯(lián)合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名正言順地應當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它們解除對于英王的一切隸屬關系,而它們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lián)系亦應從此完全廢止。”6月10日大陸會議指定一個委員會草擬獨立宣言。實際的起草工作由托馬斯·杰佛遜負責。7月4日獨立宣言獲得通過,并分送十三州的議會簽署及批準。這十三個州分別是:新罕布什爾州,馬薩諸塞州,羅德島州,康涅狄格州,紐約州,新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特拉華州,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佐治亞州。
美國獨立宣言歷史影響
美國的獨立宣言受1581年荷蘭共和國宣告獨立之影響,吁求誓絕(Oath of Abjuration)。蘇格蘭王國于1320年的阿布羅斯宣誓(Declaration of Arbroath)作為史上第一次的獨立宣言,毫無疑問也具有影響力。杰斐遜個人曾制作維吉尼亞人權(quán)宣言,于1776年見采。《獨立宣言》的發(fā)表,更加堅定了美利堅民族實現(xiàn)自由、獨立的決心。
美國獨立宣言哲理影響
獨立宣言受美國共和主義精神所影響,即以之為自由權(quán)之基本架構(gòu)。另外,宣言中也反映啟蒙時期的哲學,包含自然律、自決、與自然神論等觀點。宣言中的理想,甚至其中一些片斷,直接引用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之著作,尤其是其以“文明政府之真實起源、范疇、與終結(jié)之各項專論
”為題之政府二論(Second Treatise on Government)。于其論文中,洛克擁護由受統(tǒng)治者成立政府之信念。洛克寫道,人類擁有天賦人權(quán)。其他獨立宣言所受到的影響包括阿爾杰農(nóng)·西德尼之演講與著作天助自助者(Wawrzyniec Grzymala Goslicki),以及托馬斯·潘恩。據(jù)杰斐遜之理念,獨立之目的為“非為尋找前此未有之新原則,或新論述……而是置事物之常理于世人眼前,以簡潔之語句搏取贊同,并使之以我等受迫之立場自我判斷。”
美國獨立宣言實際影響
若干史家相信獨立宣言曾用以作為宣傳工具,即美國人嘗試為其叛英行為立說,以說服不愿起事之殖民地加入,并對可能施以援手之外國建立正當性。獨立宣言亦曾用以結(jié)合大陸議會之成員。大多數(shù)的簽署人都明白,自已簽的是與革命事業(yè)成功與否息息相關的生死狀,而本宣言縮短革命與成功之距離。(或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所挖苦的:‘我等而今務須生死與共,否則定遭各別處決。’("We must all now hang together, or we will all surely hang separately.")
美國獨立宣言對其他文告之影響
獨立宣言包含多名開國元勛之基本理念,其中若干日后獲編入美國憲法中。1848年賽尼卡福爾斯會議頁面賽尼卡福爾斯會議并不存在,英語維基百科對應頁面為Seneca Falls Convention。的《感性宣言頁面感性宣言并不存在,英語維基百科對應頁面為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以此為本。日后越南與羅得西亞等國之獨立宣言亦本諸于此。在美國,獨立宣言經(jīng)常為日后之政治性演說所引用,如亞伯拉罕·林肯之蓋茨堡演說,與馬丁·路德·金恩博士之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獨立宣言也激勵了人權(quán)和公民權(quán)宣言,即法國大革命中的根本宣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