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湯顯祖介紹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 - 1616年7月29日),中國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文學(xué)家。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晚年號若士、繭翁,江西臨川人。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牡丹亭湯顯祖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牡丹亭湯顯祖介紹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創(chuàng)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出,據(jù)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它與湯顯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稱為“臨川四夢”。
舞臺上常演的有《鬧學(xué)》、《游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畫叫畫》、《冥判》、《幽媾》、《冥誓》、《還魂》等幾折。
湯顯祖萬歷二十六年被罷免還家,絕意仕途,筆耕以終老。其一生四部傳奇雜劇比較著名,《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又稱“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杰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里繼崔鶯鶯之后出現(xiàn)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并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蕩及南詞宛轉(zhuǎn)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3] 。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fù)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閱讀《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不必借助現(xiàn)代科技,纏綿秾麗,至情弘貫蒼茫人世,逶迤而來。
湯顯祖人物生平
湯顯祖籍臨川縣云山鄉(xiāng),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湯顯祖從小聰明好學(xué),“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湯顯祖青年時期就聲名鵲起,十四歲(虛歲)入縣學(xué),二十一歲中舉,是令人矚目的青年才俊。他的人生規(guī)劃與成長過程,和傳統(tǒng)世家或富家的子弟差不多,讀圣賢書,科舉入仕,光宗耀祖。同時他從十三歲開始,就隨陽明學(xué)的泰州學(xué)派大師羅汝芳學(xué)習(xí)心性之學(xué),探索人生意義與道德真正理,奠定了自我本身的道德規(guī)矩,影響了他后來的出處進退及做人處事的方式。他于1571年(二十二歲)及1574年(二十五歲)兩次赴京會試,雖然未中進士,但仍是意氣風發(fā),于二十六歲那年出版詩集《紅泉逸草》,不減成功立業(yè)的壯志豪情。
1577年,湯顯祖第三次進京會試,面臨了他一生副業(yè)前途的最大抉擇。此時的首輔大學(xué)士張居正為了安排自己兒子及第,企圖羅致一批青年才俊,納入“自己人”的小圈子,以便鞏固日后的統(tǒng)治架構(gòu),也為兒子的政治前途建立后援基礎(chǔ),更為迫切的是,張居正身為首相,子弟高中科舉,難免瓜田李下,讓人懷疑有營私舞弊之嫌。結(jié)納前來趕考的天下名士,一來顯示自己禮賢下士,二來可把應(yīng)考的精英收在自己旗下,三來又能陪襯出自己兒子這一榜都是高才士,讓天下人無話可說。張居正羅致的就有湯顯祖及其好友沈懋學(xué),顯祖拒絕了邀請,而沈懋學(xué)則成了相府貴客。放榜的結(jié)果是,顯祖名落孫山,沈懋學(xué)狀元及第張居正的次子嗣修榜眼,一甲第二名。這段經(jīng)歷,對湯顯祖當然是打擊,但同時也是重要的人生啟示。為了維護自己的主體尊嚴,難免要付出沉重代價,嘗到苦果。
到了1580年,湯顯祖四度進京會試。張居正的三兒懋修也參加這次會試,又來邀請顯祖了,而且一再到旅邸來拜訪。張府再三垂青,禮數(shù)不可謂薄,然而顯祖卻“報謁不遇”,避開接觸的機會。這一次放榜,顯祖仍舊落第,張懋修以一甲一名賜進士及第,獨占鰲頭,榮登狀元高位。張居正的長子敬修也榜上有名,同登進士之列。
然而,當張居正在1582年死后,一年之間張氏便遭抄家慘禍,第二代的功名全遭剝奪,輿論也就不留情面了。《萬歷野獲編》說:“今上庚辰(一五八?)科狀元張橘修為首揆江陵公子。人謂乃父手撰策問,因以進呈。后被劾削籍,人皆云然。”湯顯祖在張家遭殃之時,即1583年陰歷3月,中了進士。次月,萬歷皇帝就派員查抄了張家,敲骨吸髓,逼得老大張敬修上吊而死,也引得顯祖感嘆:“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敗乎!”
政治的翻云覆雨,官場的拉幫結(jié)派,斗爭的傾軋陷害,人情的冷暖炎涼,給湯顯祖極大的刺激與教訓(xùn),使他做出了堅守一生的選擇:為了保存自我人格的純凈,“不如掩門自貞”。他“掩門自貞”的方式,就是任無關(guān)緊要的閑職,先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南京詹事府主簿,繼任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共八年之久,閉門讀書,同時從事詩文的創(chuàng)作。
到了1591年,他對官場的齷齪貪黷再也看不下去,忍無可忍,打開了虛掩的門,上了轟動一時的《論輔臣科臣疏》,批評時政。接著就遭到貶竄,發(fā)配到雷州半島的徐聞,也就是蘇東坡貶謫海南時慨嘆“青山一發(fā)是中原”之地。在這天涯海角的荒陬,顯祖遇到了流放到此的張居正次子嗣修,也就是1577年的榜眼,十四五年前不愿意巴結(jié)的貴胄公子。同是天涯淪落人,因此“握語雷陽,風趣殊苦”,不但讓顯祖感到仕途險惡,甚且覺得人生如夢,世事荒誕無常。
由于朝中有人斡旋,湯顯祖得以離開貶所,于1593年到浙江遂昌任知縣。他在這個浙江山區(qū)“最稱僻瘠”、連城墻都修不起的小縣,一待就是六年,不得升遷。最后他拋棄了形同雞肋的官位,在1598年春,不待上級批準,上了辭呈,甘冒“擅離職守”的風險,效法陶淵明,“彭澤孤舟一賦歸”,回到了老家的臨川,在城里構(gòu)筑了玉茗堂。就在這一年,顯祖四十九歲,完成了《牡丹亭》的寫作。
看了“牡丹亭湯顯祖介紹”還想看:
1.湯顯祖的簡介
2.牡丹亭經(jīng)典語錄大全集
3.湯顯祖《牡丹亭》千古名人勵志名句
4.高中語文《牡丹亭》賞析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