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紹
鄭和,大家都不陌生。下面小編就具體給大家講講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紹
以下是關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鄭和率領兩百多艘由兩萬多人組成的海船訪問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邊的國家。每一次,鄭和都從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明宣德八年,鄭和總共航海七次。在最后一次,鄭和在船上生病過世。民間故事集將他的航海經歷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這七次的航海,鄭和到過三十多個國家,有蘇門答臘島、爪哇、古里、天方等。最遠到過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到達爪哇的時候,爪哇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地盤被西王占領。鄭和帶領的船隊來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誤認為是派來援救東王的,于是大概有一百多號人被西王所殺。鄭和部下的其他軍官都認為將士們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戰。爪哇事件之后,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謝罪,欲用黃金賠罪。總體來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損失了那么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開戰才對。但是鄭和知道這是一次誤殺,化干戈為玉帛,用和平的態度處理這件事。明朝也決定放棄西王對他們的賠償,西王知道這件事后非常感恩,從此兩國之間和睦友好。
對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人說鄭和下西洋無非是宣揚國威,但也有人說,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不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鄭和下西洋帶來的文化與經濟交流的影響非常深遠。
明朝鄭和幾次下西洋
關于鄭和幾次下西洋的問題,鄭和實際上一共下了七次的西洋。第一次下西洋是發生在1405年,也就是永樂三年,鄭和從南京的龍江港出發,在永樂五年的時候回國。第二次下西洋是發生在1407年的10月也就是永樂永樂五年九月份,他這次下西洋經過了好幾處地方,有文萊、泰國、印度等地,還在錫蘭山把佛牙帶回來了,最終在1409年回國。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經歷是從太倉劉家港出發的,這次隨同的人有姚廣孝、馬歡等人。他們到達了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在回國的路上再次拜訪了錫蘭山,于1411年的7月回國了。第四次下西洋發生于永樂十一年,翻譯官馬歡跟隨繞過阿拉伯半島,第一次航行到達東非的麻林迪,兩年后回國。之后便有麻林迪的使者前來進獻長頸鹿。
永樂十五年五月,鄭和帶著蒲日和一同前往,經過泉州到達占城、爪哇,最遠的地方便是東非的木骨都束、麻林等國家了。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發生在永樂十九年的正月,他們前往孟加拉,可是途中官船遭遇大風大浪,搖擺不定,船中的人皆啜泣,繼而跪拜祈求神靈保佑,之后風平浪靜了,但是中途返回了。這一次下西洋可謂是歷經磨難。永樂二十二年時,明成祖駕崩,仁宗登基,然而國庫空虛于是下西洋的活動便停止了。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從龍江關出水的,返航后的鄭和因為勞累過度在宣德八年四月逝世于印度,繼而船隊由王景率領返回。鄭和幾次下西洋的事件開拓了許許多多的海外貿易,促進了亞非各國之間的交流。
鄭和下西洋究竟是怎么保存食物的
眾所周知,鄭和下西洋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它先后七次,歷時二十八年,行程幾萬海里,遠達非洲東海岸,如此浩大的工程,沒有完善的后勤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們對鄭和下西洋如何保存食物津津樂道,試圖尋找這個的不解之謎的答案。
據現有資料表明,鄭和的船隊很重視后勤補給,船隊中有專門的保障給養的船只,而且船員們在船上帶上了黃豆,黃豆可以發豆芽,這樣就有了新鮮蔬菜,保證了維生素的補充。而且船員還飼養了馬、羊等牲畜,既可以當做交通工具又可以補充必要的營養,還要雞、鴨等活禽,這些都是船員維持體力的必備食物,這樣就保障了即使在長時間不能靠岸補充新鮮淡水河食物的情況下,依然不會出現敗血癥等疾病。
另外鄭和下西洋在保存食物方面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繳獲地方的物資。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上都攜帶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主要就是打擊沿路的海盜,而一旦打敗他們,鄭和便派人繳獲他們的物資,占領他們的基地,這也是船隊在茫茫大海中能夠得到有效補給的重要手段,因為單靠隨身攜帶的食物,遠遠不足以抵御茫茫大海的風險。還有就是將傷員安置在就近的小島上,等待他們痊愈后再帶上,這樣就減輕了船隊負擔,也有效遏制了疾病的傳播。
鄭和下西洋途經國家有哪些?
提及中國明朝,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并不起眼的朝代,但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它重要的影響力,明朝的影響力便體現在航海事業上,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百年前,明朝就出現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鄭和的航海事跡大大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那么鄭和下西洋途經國家都有哪些呢,鄭和所到國家,是否都按照理想狀態與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友誼呢?
歷史上,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進行航海探索,雖然鄭和的航海行程起點基本一致,但每一次旅程的路線并不相同,所途徑的國家也并不相同。依照航海路線不同進行區分,鄭和航海旅行都途徑了哪些國家呢?
第一次旅行,從南京龍江港出發,到達了太倉等地。第二次旅行,到達了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國家。第三次旅行,從劉家港出發,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第四次旅行,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到達了東非麻林迪等地。第五次旅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第六次旅行,首次到達了孟加拉等地。第七次旅行,在到達印度西海岸之時,鄭和因病去世。
鄭和航海所途徑的國家,并非每次都受到對方的友情款待,其中也遭到來自個別國家的惡意攻擊,但總體來說,鄭和航海旅行基本上達成了永樂帝所期望的外交目標,與大部分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友誼。
鄭和下西洋起點在哪里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并不是一場連續的活動,也不是一次性的活動,在整個航海探險的歷程中,鄭和曾經七度帶領著部署,登上了船只下西洋。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次數有七次之多,但在這七次之中,鄭和下西洋的起點并沒有隨著行程的不同而頻頻更改,反而有些是同一地理位置出發的,那么為何鄭和下西洋的起點會如此的相似呢?鄭和下西洋的起點究竟是在我國的哪個具體地方呢?這個地方在歷史上又占據著何種重要的地理位置呢?下面按照鄭和下西洋的次數,將鄭和下西洋起點做如下說明。
鄭和七次的下西洋的行程中,每次鄭和率隊出發的地點大部分幾乎是同一個,那便是明朝時期的太倉劉家港,也是我國現在的江蘇省劉家港,第一次的行程并沒有持續很久,在到占城后便返回明朝劉家港內,而后又再度從劉家港出發,不斷的遠行,最遠的行程曾經到達古里國等地。
那眾人可能就會有這樣的一種疑惑,為什么鄭和下西洋,單單對太倉劉家港親睞有加呢?選擇此地作為起點究竟是為何呢?其實太倉劉家港在整個明代的發展歷史之中,是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體現。
其一、太倉港是中國歷史之上聞名的港口,在這里可以容納眾多的船只,方便航海活動的開展;
其二、太倉港是一個繁華的港口,有諸多的人才,這些人才都是熟悉水性、有很好的駕駛經驗的,選擇此處出發便于征集相關的人才;
其三、太倉港是一個富庶的港口,這里經濟貿易程度發達,適合外交貨物的運輸。
史學界是如何看待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得到很高的評價,原本在以前東西方隔絕的情況下,鄭和下西洋長期被低估,而且很多資料由于后來明朝后期走向自閉被有意銷毀了,以至于連中國人很長時間都不知道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不過現在隨著東西方交流的深入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逐漸被人發掘,人們對鄭和下西洋的認識也慢慢提高。
鄭和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它發生西方的地理大發現之前,而且無論從船只大小、人數、航線等等都是同時代西方的航海家們所不能比的。鄭和下西洋發生在明朝最強大的時期,而且明成祖好大喜功,也為了宣揚國威,所以當時幾乎窮全國之力來實現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尤其在當時古代航海技術還很落后的情況下,這樣的人類奇跡實在是非常難以置信的。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體現在它密切了中國與當時眾多亞非國家的聯系,促進了與當時眾多國家的貿易交往,也在客觀上讓世界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大帝國,它富庶友好,令人向往,這與同時代西方以傳教殖民為目的的探險是有著本質的不同。而且從鄭和下西洋之后,中國人的眼界空前開闊,也從此有大批中國人下南洋去經商開荒,形成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華人華僑,可以說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其歷史意義不容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