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留良案的故事
呂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學者、思想家、詩人和時文評論家、出版家。又名光輪,一作光綸,字莊生,一字用晦,號晚村,別號恥翁、南陽布衣、呂醫山人等,暮年為僧,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呂留良案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呂留良案的故事
雍正年間,曾發生過一起令人聞之色變的大文字獄,即呂留良案。呂留良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學者、詩人,其一生一身傲骨,視金錢和仕途如糞土,散盡家財結客,支援反清的義軍,具有強烈的民族氣節。康熙年間,呂留良曾經拒絕應試,被革除諸生(經考試錄取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的生員),出家為僧,震驚了當時的朝野。呂留良激進的反清思想體現在他的著作、日記和書信當中,常有“謗議及于皇考”的言論。呂留良過世后,“反清復明”代表人物之一——曾靜崇奉其民族節慨,并為其廣播,被告發下獄。而呂留良在死后49年,即清雍正十年(1732年)被雍正欽定為“大逆”罪名,慘遭開棺戮尸梟首之刑,所有著作被付之一炬,其子孫、親朋、弟子廣受株連,無一幸免,制造了清代以來最大的文字冤獄。其中主要的參與者被處死,眾多的親朋好友被發遣到各地,呂氏孫輩則被發遣到寧古塔(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
呂氏孫輩中有一位名叫呂懿簡的,精于醫道,行醫期間曾醫治過一位寧古塔的商人,這位商人為報答他,便與呂懿簡的侄子呂念先一同花錢到京師戶部為他捐了個監生,免其為奴。所謂監生,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按照規定必須貢生(學行兼優的廩生才有資格升入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或蔭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入監的官僚子弟,亦稱蔭監),才有資格入監讀書,叫做坐監,坐監期滿稱為監生。然而,還有一部分人可以“納粟入監”,這種監生,通稱例監,亦稱捐監。捐監最早開始于明景帝,清政府延續了這一制度。按理說,呂氏后人系叛逆重犯的子孫,本不屬赦免之例。但由于清政府戶部官員的疏忽,按輕罪人員處理,才得以免除奴籍。呂懿簡的侄子呂敷先見其已經捐監,也想捐監,但是當地官員認定呂敷先屬于謫戍之人,不準離境。后來呂敷先告到上一級官府,并說出呂懿簡已經捐監,并有戶部國子監執照。乾隆聞知大怒,處分了戶部有關官員。隨后,叔侄二人被拘提嚴審。清廷終以違例捐監之罪,將二人及其家屬俱發往黑龍江,給予披甲之人為奴,交當地官員嚴加管束,并永遠禁止考試納捐。自此,呂氏后人不能改變身份,不準“出戶為民”,世代被奴役,飽嘗人間的屈辱。
從黑龍江省檔案館館藏的《光緒十二年(1886年),呂晉來為參加考試給齊齊哈爾副都統寫的信件》可以看出,呂晉來五世祖呂念先因參與叔祖呂懿簡捐監被發遣到黑龍江水師營當差,100多年后,呂氏后人呂晉來為求功名援引嘉慶朝律例因“有書詞狂悖者家屬俱免緣坐”請求參加考試,則被清政府以“凡呂氏發在寧古塔者永遠免其捐考”的判決為由,認定呂氏系大逆之后。而且“呂晉來先人獲罪之案系在案例以前似不能援引辦理”,因此拒絕了呂晉來參加考試的請求,反映了統治者對危害其統治根基之人的仇視,雖已過百年之久,仍舊不能釋懷。直到1909年清政府頒發了新律,解除蓄奴,至此,呂氏子孫才擺脫了為奴作婢的命運。
呂留良案的人物生平
呂留良生于崇禎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即公元1629年2月13日),卒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即公元1683年10月3日),享年五十五歲。出身封建仕宦家庭,祖上在明朝世代為官。其父呂元學曾任繁昌知縣,主要功績是將繁昌縣的三臺山修筑完成,后因病辭官,回歸故里,為人樂善好施。呂元學正妻郭氏,為元學育子3人:大良、茂良、愿良。天啟元年(1621)之后,呂元學娶側室楊氏,生第四子瞿良。崇禎元年(1628)九月,呂元學病逝。4個月之后,即崇禎二年(1629)正月二十一日,側室楊氏在崇德縣登仙坊祖居生下遺腹子呂留良。由于其父早逝,楊氏體弱多病,留良由三兄愿良夫婦扶養。三歲,嫂亡,過繼堂伯父鴻臚寺丞元啟為子。
留良幼時即“穎悟絕人,讀書三遍輒不忘”,八歲能文,十歲時,三兄愿良建澄社于崇德,東南士子千余人,往來聚會,征選詩文,評議朝政,留良深受影響。崇禎十四年(1641),孫子度建征書社于崇福禪院。時留良十三歲,以詩文入社,大得子度贊賞,并被視為畏友。呂留良博學多藝,有二十四絕技,“凡天文、讖緯、樂律、兵法、星卜、算術、靈蘭、青烏、丹經、梵志之書,無不洞曉。工書法,逼顏尚書、米海岳,晚更結密變化。少時能彎五石弧,射輒命中。余至握槊投壺、彈琴撥阮、摹印斫硯,技藝之事皆精絕。然別有神會,人卒不見其功苦習學也。”[2]
明亡后,三兄呂愿良隨史可法鎮守揚州,呂留良與侄兒呂宣忠(長留良四歲)于順治二年(1645),散家財召募義勇,與入浙清軍抗衡。
宣忠曾署總兵都督僉事。當時,在其友人董時雨的操持之下,四處連絡,苦心經營。監國魯王加封宣忠為扶義,給與敕印,令其還至太湖,率部抗清。后大戰清兵于瀾溪(太湖下游,烏鎮附近),兵敗。宣忠遣散所部,入山為僧,后因探父病回家被捕遇害。就義之日留良曾為其送行。國仇家恨,使留良痛心疾首,乃至“幼素有咯血疾,方亮工(呂宣忠)之亡,一嘔數升,幾絕。”后來他把這一時期的詩作結集稱為《萬感集》。由于在抗清戰斗左股中箭,留下終身創傷。《厲耦耕詩》記載有“箭瘢入骨陰輒痛,舌血濺衣洗更新”的詩句。其弟子嚴鴻逵注謂:“子自言左股曾中箭,遇天雨輒痛。”呂留良兵敗后隱居行醫,他雖于清順治十年(1653)改名光輪,應試得諸生,但一直與堅持抗清的張煌言等保持聯系。后來雍正因此在《大義覺迷錄》中指責他“于順治年間應試,得為諸生,嗣經歲科屢試,以其浮薄之才,每居高等,盜竊虛名,夸榮鄉里……按其歲月,呂留良身為本朝諸生十余年之久矣,乃始幡然易慮,忽號為明之遺民。千古悖逆反復之人……”對于這段應考經歷,呂留良在其后的詩文中多次表示了深深的反悔與自責,他一直以“失腳”來比喻這次出試:“誰教失腳下漁磯,心跡年年處處違。雅集圖中衣帽改,黨人碑里姓名非。茍全始信談何易,餓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無慚尺布裹頭歸。”
順治八年(1651)冬,其兄呂愿良在貧病饑寒中死去。由于兒子宣忠已死,呂留良為其操辦后事。順治十一年(1655),陸文霦約請呂留良一起評選八股文時,呂留良欣然應允。于是,他們兩人在吳門集市租了一間房子,從事評點工作。因為他們評選的是從清朝入主中原后順治三年(1646)開始八股取士到順治十一年(1654)共五科的文章,故名《五科程墨》。留良借評選時文以宣揚“華夷之分大于君臣之倫”,其民族氣節對士人學子影響極大。
順治十六年以后,呂留良結識浙東余姚著名學者黃宗羲、黃宗炎兄弟和寧波隱士高斗魁。呂留良嗜硯成癖,曾自言:“予幼嗜硯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呂留良的長子葆中稱父親呂留良“摹印斫硯,技藝之事皆精絕”。黃宗羲從其所好,贈予呂留良一方八角硯。呂葆中即于此時從黃宗羲問學。兩年后,二兄茂良以留良外務過多,荒廢學業,強留于崇德西門內祖居友芳園之梅花閣,教子侄輩讀書。康熙二年(1663),黃宗羲應聘至梅花閣執教。留良與宗羲、宗炎、吳之振、吳自牧、高旦中等,相聚于園內水生草堂,詩文唱和。又與之振、自牧共選編《宋詩鈔》九十四卷。留良為所選八十余位宋代詩人撰寫小傳。
康熙五年(1665),浙江學使至嘉興考核生員,留良拒不應試,被革除諸生。此舉震驚社會,而留良怡然自得。從此歸隱崇德城郊南陽村東莊(在今桐鄉縣留良鄉),自開天蓋樓刻局,繼續選刻時文出售,并提囊行醫,以自隱晦。其時詩朋文友大半散去,獨與張履祥、何商隱、張佩蔥,專攻程朱理學,創立南陽講學堂,設館授徒。身益隱而名益高。八年(1668)迎理學大儒張履祥至東莊講學,“共力發明洛閩之學”。另一方面他又編輯刻印程朱遺書,“以嘉惠學者”。此時他繼續從事時文評選工作。他開“天蓋樓”刻局,自選自刻,自己經營發行,一時之間“天蓋樓”選本風行全國。呂留良通過評選八股文,宣傳他嚴“夷夏之防”和恢復“井田”、“封建”制的政治主張。這也就是《行略》中所說的“其議論無所發泄,一寄之于時文評語,大聲疾呼,不顧世所諱忌。”此時呂留良曾頻頻出游,寫了相當數量的記游詩。他約友人同游南北湖,即景賦詩,許多詩篇都富有強烈的反清意識。這三十多首紀游詩,成集時題為《真臘凝寒集》。另外呂留良還結交了黃虞稷、周在浚等一批新友,寫了許多唱和詩,全都收在《零星稿》中。呂留良與黃宗羲由于立身旨趣的歧異,后則絕交。
呂留良晚年,正值清政府對文人進行軟硬并施、加強專制統治的時期。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開博學鴻詞科,企圖籠絡當時的一批名士。浙江當事首薦呂留良,留良固辭乃始得免,而與他同時代的漢人湯斌則欣然應試,由于缺乏競爭,后得中高官。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為了進一步拉攏和軟化明遺民,征聘天下山林隱逸,嘉興郡守復薦留良。呂留良在被逼無奈之下,只好削發為僧,取法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去吳興埭溪之妙山,筑風雨庵,隱居講學,門人弟子亦甚眾。康熙二十一年秋,呂留良與門人子侄三游南北湖,按出游日程寫了一組紀游詩,編成詩集名為《東將詩》。這時大清江山日益穩固,呂留良時刻惦記的抗清復明基本上已成泡影,這愈發增加了他的憤世嫉俗之感。
留良早衰,年四十余須發灰白齒落過半,且幼有咯血疾,遇有怫郁即發。康熙二十二年(1683),留良重游杭州,所寫詩篇收入《欬氣集》中。是年八月,因病與世長辭,終年五十五歲。臨終前數日,仍勉力補輯《朱子近思錄》及《知言集》,作《祈死詩》六篇,子侄弟子勸其休息,答道:“一息尚存,不敢不勉。”臨終時勉勵門人“細心努力為學”,告誡后人一定要恪守“孝友大義”。忽然又說:“我此時鼻息間氣,有出無入矣。”門人呼“先生”,留良答曰:“人皆如此!”聲音半澀而字義楚楚。隨令眾人退出,作揖“拱別者三四”。于是從容正容,展伸其足,叉手安寢而逝。留良逝后,“遠近之士聞者莫不震悼失圖,以為斯道之不幸”。八月十七日,何商隱來吊,泣道:“二十載交情畢矣。傷心!傷心!”陳執齋、陸稼書為文祭奠,黃宗炎作詩哭之,查慎行亦有《挽呂晚村徵君》詩。十一月二十九日,留良葬于識村祖塋(在今晚村鄉識村東長板橋之西)。
夫人姓范,有子七人:公忠(葆中)、主忠、寶忠、誨忠、補忠、納忠、止忠(毅中)。
看了“呂留良案的故事”還想看:
1.雍正怎么死的
2.雍正是怎么死的
3.帝王故事 雍正被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