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發型是怎樣的
清軍于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發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發垂辮,不從者斬。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朝發型是怎樣的,希望能幫到你。
清朝發型起因
清朝由原來居于東北的女真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
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發”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發式,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發,作為臣服的標志。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后,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發令”。
清朝發型演變
我們看的清宮戲里滿族男子都梳著陰陽頭,就是頭發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編成發辮。然而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發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幾乎就是光頭)陰陽頭是清末才慢慢出現的。
秦世禎《撫浙檄草》:“小頂辮發”每個炎黃子孫,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頭發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銅錢大一點,梳成一根小辮,叫“金錢鼠尾”式。將四周頭發全部剃去,僅留頭頂中心的頭發,其形狀一如金錢,而中心部分的頭發,則被結辮下垂,形如鼠尾,實在不堪入目,不過1647年清寇廣州剃發易服令竟還無恥的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福州遺民所撰《思文大紀》憤怒寫道:“時剃頭令下,閭左無一免者。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膻。”“華人髡為夷,茍活不如死!”(顧炎武《斷發》詩
值得一提的是,滿洲統治者在頒布剃發令所要求的剃發標準,并非現在人們常常看到的剃半個頭,而是將頭顱四周的頭發都剃掉,只留一頂如錢大,結辮下垂。在頭頂留發一錢大,大于一錢要處死!那種清末才有的、現在不合事實地壟斷了所有清裝戲的陰陽頭發式,放在當時也得死,因為滿清規定:“剃發不如式者亦斬。”順治四年,滸墅關民丁泉“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以“本犯即無奸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為由上奏,奉朱批:“著就彼處斬”,縣官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的紀實畫稿證明,乾隆時期還是金錢鼠尾。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中譯本為《大清帝國城市印象》。 事實上,滿清發式從明代到清末是一直變化的。 明代女真男性的發式,與清末那樣的前剃后辮有很大距離,剃發數量與結辮粗細差別很大。在1595年,即明朝萬歷二十三年,朝鮮派往赫圖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紀程圖記》一書中詳細記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營壘里所見到的各方面情況。其中關于發式這樣寫道:女真習俗都剃發,只留腦后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胡須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鑷去。女真男性的發式,即其剃發的習俗,是將大部分頭發剃掉,只留腦后很少的一點頭發,結成辮子下垂。如此得到了女真發式的全貌:腦后留下小手指細的頭發,擰成繩索一樣下垂,余發全部剃掉。配合這樣的發式,胡須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 而1644年日本商人竹內藤因海難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韃靼漂流記》一書。書中這樣描寫清人的發式:“他們的人都剃頭,把頭頂上的頭發留下來,分成三綹編成辮子。他們男子把唇上的胡須留下來,把下面的剃掉。無論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樣。”對于滿洲“留頭不留發”的標準發式“金錢鼠尾”,當時人也都有描述。1648年七峰道人《七峰遺編》敘明末常熟福山陷落前后事,記載滿人發式,是所謂“金錢小頂”。
1799年,日本寬政十一年,嘉慶四年,中川忠英于長崎訪談清國商人,出版了一本專門輯錄清國人習俗的書《清俗紀聞》一書,其中《冠禮》卷的繪畫中,一側背站立的教書先生頭頂蓄發,編一長辮垂于后背,其長度已達腰部,辮尾有發帶系結。從這張實圖上看,頭頂蓄發,部位沒有變,但面積已遠不止于一個金錢大,而是足有4個金錢大,相當于一掌心的面積。按照圖上的式樣同清初金錢鼠尾的情況相比,蓄發從一個金錢變成四或五個金錢,數量比清初增多是明顯的,但是如果將剃發與蓄發相比較,剃發還是主要的,也就是說剃發占大部分,蓄發仍然屬于少部分。而再過100年,清人的辮子變粗了,剃頭面積變小了,由初期的金錢鼠尾式變成了今人所熟知的“陰陽頭—半瓢”式。陳登原《國史舊聞》中描述得:剃發,就是把額角兩端,引一直線,依此直線剃去直線以外之發。現將清末發式與剃發令發式比較一下,結果令人吃驚地發現,兩者雖是繼承演變關系,但差別較大。前者幾乎將全部頭發剃掉,只留腦后小手指細的結辮下垂。而清末則將大部分頭發保留下來,結辮下垂,僅剃掉極少一部分頭發。都是又剃又辮的發式,卻給人以判若兩人的印象。辮子和剃頭是成反比的,這時的辮子已經簡直比一條小蛇還粗!為什么會長粗?遺老張鈁《清末社會鱗爪》記載:清軍“在打交手白刃戰時,將辮子纏于脖項,借以避刀砍。所以軍人的辮子較大,如發少則搭以假發,或加黑絲線,以壯其形態。”就這樣,滿清的辮子,經歷了:鼠尾——豬尾——蟒蛇的發展過程,才發展到我們今天認識的陰陽頭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