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大戰役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戰火紛飛連年不斷。后人根據影響力和規模將官渡之戰(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夷陵之戰(蜀漢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下面我們就具體了解一下這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之第一戰役:官渡之戰
時間:東漢獻帝建安五年
原因:曹操占領青州,實力大增,袁紹南下想滅曹操.
主要人物:曹操,袁紹,荀彧,荀攸,田豐,沮授等
過程:曹操奇襲烏巢,滅了袁紹的糧草基地,導致袁紹全軍覆沒.
結果:袁紹被殺,曹操躲了袁紹的地盤,并進入鄴城.
影響:曹操成功地統一了北方,為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這一戰曹操以少勝多,不但擊敗了袁紹,而且一鼓作氣徹底消滅了這個對自己北方統治構成最大威脅的鄰居。此戰下來,曹操得到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自己的兵力也從抵抗袁紹的十幾萬,迅速擴充到百萬之眾。使曹操成為北方不敗的霸主。而且此戰之后,曹操收袁紹文臣武將幾十員,如名將張郃,高覽,文臣辛毗,陳琳等人。曹操得到北方穩固的根基全賴此戰。從此曹操可以稱得上是發展最好的時期。
三大戰役之第二戰役:赤壁之戰
時間: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原因:曹操統一北方后,想趁勢統一全國.
主要人物:曹操,孫權,劉備,劉表,周瑜,魯肅,黃蓋等
過程:孫劉聯軍利用水軍,火攻,成功擊敗強曹.
結果:曹操退回宛城,孫權保住地盤,劉備暫時得到荊州得以緩沖.
影響:曹操再也沒有能力南下滅吳,并受到吳國的牽制,基本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形.
孫劉聯軍vs曹操,正值巔峰時期的曹操想一股作氣取得江東,滅掉劉備以及孫權。卻受到孫劉聯軍的頑強抵抗,并招致史無前例的慘敗。縱觀此戰,周瑜水兵5萬,劉備得江夏之兵兩萬。外加孫權接應的幾萬兵馬加起來不過十幾萬,大敗了曹操的83萬大軍實在是空前的勝利。這場戰爭之所以著名還有一個決定性的原因,就是它確立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剛剛滅掉袁紹的曹操正值巔峰時期,實力已經遠遠超過其他諸侯,如果他能妥善利用手中的優勢,取得天下真的不難了。但是驕兵必敗在其身上應驗。狠狠地扼制了他發展的勢頭,使其從急速發展減慢到穩步發展。雖然此場戰役曹操損失慘重,但是并未傷及元氣。北方大片的土地尚存。也讓他能安下心來治理國家。對于孫權來說,不但守住了自己的土地,而且增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赤壁一戰,孫權不可能不是出傾國之兵。但這傾國之兵才只有十幾萬。而之后取荊州,假途滅虢動輒就幾十萬兵馬。不能不說孫權在這場戰役中受益匪淺。但是此仗的最大收益者還是一直飄泊全國的劉備,這場戰役之后,劉備不單兵力有了明顯變化,之后取了荊襄,進而取得了整個荊州為家,為之后打益州奠定了根基。劉備在新野的時候兵馬能有1萬就不錯了。就算逃到了江夏也只有2萬兵馬。赤壁之戰之后他成了當之無愧的暴發戶。才有與孫權抗衡的實力。
三大戰役之第三戰役:夷陵之戰
時間: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六年
原因:孫權奪取戰略要地荊州,蜀國急需奪回.
主要人物:孫權,劉備,馬良,韓當,陸遜等
過程:陸遜閉門不出,待蜀軍士氣低落,一舉大破連營八百里.
結果:劉備逃至白帝城,最后病死于此.
影響:蜀國與吳國建立戰略同盟,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這場戰役對贏得了漢中勝利發展勢頭正盛的劉備來說無疑是傷筋動骨的打擊。剛剛建立的蜀國,剛剛有幾十萬兵,一場火萬事皆空。損失將領幾十員,其中包括五虎將中的三位。劉備自己也在這場戰役之后命損白帝城。但是東吳雖然贏得了這場仗但是也并沒好到哪兒去。損失也是相當的慘重,畢竟彝陵一戰之前一場沒贏過,折兵幾萬,損失了甘寧,潘漳,馬忠,朱然等十幾員武將!但是比劉備強的是,東吳取得了荊州全境。但是從實力上比劉備強了些。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場戰役注定了兩家數十年之后被吞沒的命運。
三大戰役三國損益比
縱觀三場戰役,第一場曹操100%獲益,劉備獲益0%,孫權獲益0%;第二場曹操損失100%,孫權獲利30%,劉備獲利70%;而第三場劉備損失100%,孫權損失10%,曹丕獲利50%(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