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的外交政策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系。
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杰出人物。他對待權臣剛柔并濟,懷柔安撫,很好的解決了天下統一后的軍權問題,永不消逝的英雄——趙匡胤。下面一起看一下宋太祖趙匡胤的外交政策。
先南后北的外交政策
雪夜訪普圖(明 劉俊)繪 宋朝建國,所統治的地方只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宋朝北面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南漢各國,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的勢力,而且他們也都在窺視宋朝的態度。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使宋朝不能高枕無憂,必須把這些小國或外族,消滅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統一,奠立宋朝國基。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對話。
趙普問道:“夜深天冷的,陛下為什么還出來?”
趙匡胤:“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別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來見見你。”
趙普:“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于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的時機,不知陛下在進軍方向問題上是怎樣考慮的。”
趙匡胤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漢國都太原。”
趙普默良久之后,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為什么?”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為后援,攻之有害無利,即使滅亡了北漢,又要獨自承擔契丹的強大壓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漢,以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滅南方各國,然后再專力北方。
趙普的話,使趙匡胤最后確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戰略方針,這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延伸閱讀:
趙普(922—992)字則平,幽州薊縣(今天津市薊縣)人,后遷居洛陽,北宋宰相。后周時為趙匡胤幕僚,掌書記,曾參加策劃陳橋兵變。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太宗時又兩次為相。992年因病辭退,封魏國公,死后謚忠獻。雖讀書少,但喜《論語》,因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