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的錢镠生平
引言:錢镠在唐末跟隨董昌鎮壓農民起義軍,累遷至鎮海節度使,后擊敗董昌,逐漸占據兩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
五代十國時期的錢镠生平
錢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
錢镠(liú)字具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卒于后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少年時迫于生計曾為私鹽販,后投軍,唐乾符年間為石鏡將董昌的部校,后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劉漢宏、薛朗、董昌等地方叛臣的過程中,占有了兩浙之地。唐光啟三年(887),董昌為越州觀察使(今浙江紹興),自杭州移鎮浙東;唐以錢為杭州刺史,從此獨據一方。景福二年(893),錢镠升任鎮海軍節度使,駐杭州。唐以錢镠為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治杭州。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封其為越王。公元904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錢镠為吳越王。錢镠在位期間,曾征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并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有利于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五代十國時期的錢镠生平
錢镠在唐末跟隨董昌鎮壓農民起義軍,累遷至鎮海節度使,后擊敗董昌,逐漸占據兩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
由于吳越國力弱小,又與鄰近的吳、閩政權不和,只得依靠中原王朝,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后唐明宗時,錢镠因惹怒樞密使安重誨,被削去官職。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謚號武肅王,葬于安國縣衣錦鄉茅山。
錢镠在位期間,曾征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并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有利于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錢镠出生時,紅光滿室,伴有兵馬之聲。父親錢寬這是不詳之兆,欲將他棄于井中,被祖母攔阻。因此,錢镠得小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義),而這口井后來也被稱為“婆留井”。
錢镠自幼學武,擅長射箭、舞槊,又稍通圖讖、緯書。長大后卻不從事正當工作,以販賣私鹽為生。
人物評價:
《吳越備史》對錢镠評價非常高,稱贊道:
王少時,侗儻有大度,志氣雄杰,機謀沉遠,善用長槊大弩,又能書寫,甚得體要。有知人之鑒,及通圖緯之學,每處眾中,而形神有余。純孝之道稟于天性,每春秋薦享,必嗚咽流涕。
王挺命世之才,屬艱難之運,奮臂起義,所向披靡。以寡敵眾,黃巢不犯其封;仗順伐逆,漢宏至于授首。誅逐帥之薛朗,遂申屬郡之禮;平作偽之董昌,不違本朝之命。加以御淮戎以耀威,奉梁室而示略,回江山之深險,致都邑之宏麗,七德克備,五福是臻。故八輔地圖,三授天冊,總四海之戎柄,為一人之父師,威名赫然,霸業隆矣。然后內敦恭儉,外正刑賞,安民和眾,保定功勛。文臺崛起于江東,玄德雄據于巴右,比之全德,固不足同年而語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