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吳越國歷史簡介
吳越國(907-978)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镠在公元907年所建。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代十國吳越國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五代十國吳越國簡介
吳越國(907-978)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镠在公元907年所建。都城為錢塘(杭州)。強盛時擁有13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全省、江蘇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全盛時其范圍包括今之浙江全境、上海全境、蘇州全境和福建福州。
吳越國歷三代五王,至公元978年納土歸宋,歷時近百年。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戰亂頻仍,錢镠采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戰略方針,重農桑、興水利,發展與日本、朝鮮等國海外交往,使兩浙之地有一個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978年,吳越國末代國王錢弘俶為了避免戰亂主動獻土并入北宋,立國七十二年。
吳越國,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為正朔,并且接受其冊封。
五代十國吳越國歷史
吳越開國
吳越國創建人錢镠,字具美,小名婆留,臨安人。少時無賴,曾以販鹽為生。江南民間有許多關于他的傳說:說他自小與群兒游戲,喜歡到石鏡鎮看鎮兵跑馬射箭,他也把大家編起隊來操練,相士驚為"真貴人也"。十七歲開始苦練硬弓、使長矛,讀《孫子兵法》,二十歲到石鏡鎮投軍當"義兵",改名為錢镠。黃巢起義時,錢镠成為當地軍閥董昌的部將,屢立戰功。唐光啟三年(887),董昌為越州觀察使(今浙江紹興),自杭州移鎮浙東。唐以錢镠為杭州刺史,從此就獨據一方。景福二年(893),錢镠升任鎮海軍節度使,駐杭州。乾寧三年(896)錢镠滅董昌,得越州。在翦除劉漢宏、薛朗、董昌等勢力的過程中,他占有了兩浙之地。唐以錢镠為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封其為越王。904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其為吳越王。
效忠中原
由于地狹兵少,實力不足,因此吳越一直以效忠于中原王朝為主要軍略。在唐亡之前,錢镠忠于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由是亦從后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后唐滅梁以后,錢镠又向后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憑此,吳越便有效地防御了周邊割據勢力對吳越國的侵擾。
時錢镠一面向中原稱臣,一面則自為小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原年號。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制冊、加封爵,儼然中朝一皇帝。
以民為本
錢镠在政治上貫徹"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國策。禮賢下士,廣羅人才;獎勵墾荒,發展農桑;平息藩鎮戰亂,維護兩浙安寧,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經濟繁榮。他開拓杭州城郭,大興土木,營建宮殿,修筑海塘,疏浚湖浦,灌溉農桑,開拓海運,發展貿易,促進經濟發展,使兩浙安定繁榮。特別是他在統治區內興修水利,修建錢塘江海堤和沿江的水閘,防止海水回灌,方便船只往來。世人奉之為"海龍王"。又加之戰爭較少,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錢镠于后唐長興三年(932)卒。終年八十一歲,謚武肅,葬臨安錢王陵。
其七子錢元瓘(原名傳瓘)嗣,勤政仍有其父之風。早在開平元年(907年),他就升為衙內都指揮史。天成三年(928年)升為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繼承王位后,他承繼了父王朝奉中原、保境安民的國策,又發展了與日本、朝鮮半島古國的友好交流。舊時西湖邊的涌金池上石刻"涌金門"三字為他親書,今已廢。元瓘愛好文學,喜賦詩,有詩數百首,編集為《錦樓集》。天福六年(941年),元瓘死,享年55歲,謚文穆。六子錢弘佐年僅14歲便嗣王位。他少兒時便封官至鎮海、鎮東兩軍節度副使、檢校太尉。即位后由丞相曹弘達攝政事,大赦境內,免租稅一年。錢弘佐大膽撤除大將章德安、李文在等,鞏固其統治地位,繼續推行"保境安民"政策。后晉開運三年(946年),南唐進攻福州,閩國向吳越求援。錢佐為恤鄰保境,不顧臣下反對,下令發兵三萬相救,終于取得勝利,保障南部邊境安寧。弘佐在位七年,多次下令減免賦稅"以寬吾民",倉廩積蓄可供十年。于開運四年(947年)卒,謚忠獻。
衰落滅亡
錢弘佐死后,錢元瓘第七子錢弘倧嗣位。他極力抑制將領。947年,吳越將胡進思廢之,后來錢弘倧貶遷會稽臥龍山麓,生活起居仍與王同級。錢元瓘第九子錢弘俶嗣位。錢弘俶畢生崇信佛教,為吳越國王時,在境內廣種福田,建造佛塔無數。他承繼先王的國策,尊奉中原。對中原諸王朝貢奉之勤,海內罕有其匹。974年,趙匡胤討伐南唐,矛頭直逼江南。錢俶拒絕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求援建議,975年,出兵助宋滅南唐。南唐亡國后,吳越國唇亡齒寒。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一月,錢俶祭別錢镠陵廟,失聲痛哭:"孫兒不孝,不能守祭祀,又不能死社稷。"悲傷得幾乎不能站立。稍后,錢俶(因避宋諱,去弘俶之"弘"字)上版籍于宋,吳越亡。從公元八九三年錢镠為鎮海節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后存八十六年。
看了五代十國吳越國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