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官制是怎樣的
五代十國官制大體沿襲唐制,朝廷以三省六部為主干;地方官制也是州、縣兩級,州設刺史,縣設縣令,重要城市設府。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五代十國官制是怎樣的?
五代十國官制基本介紹
唐代滅亡以后,中原地區先后建立過五個封建政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合稱“五代”。東南、南方、西南以及代北之地,先后建立起10個小小的割據政權,合稱“十國”。“五代”統治的時間共五十四年(公元907—960年)。
五代官制,大體上沿用唐制,中樞機構有三省六部。如后梁尚書省設令1人,正一品,并設左右司郎中(猶唐之左右丞),又設中書門下省,置“中書門下平章事”。
梁太祖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改唐樞密院為崇政院,三年(公元909年)改思政殿為金鑾殿,置大學士一員,以崇政院使敬翔為金鑾殿大學士。
后唐于尚書省設左右仆射及尚書左右丞,六部尚書,各部分司辦事。后唐莊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復改崇政院為樞密院,設樞密使,副使,常以宰臣兼任樞密使,如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命司徒平章事范質、禮部尚書平章事王溥并參知樞密院事。
五代各朝均置節度使,有的節度使以親王遙領,如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以皇子重美遙領成德軍節度使,漢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以皇弟勛領山南西道節度使;也有宰相遙領的,如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以侍中、監修國史郭崇韜兼領成德軍節度使。五代地方官制全采唐制,一般為州、縣兩級,州設刺史,縣設縣令。在重要城市設府,如開封府、河南府、京兆府、大名府等。于軍事要地設大都督府,如后梁在宋州、福州均設大都督府。后唐在全國設十大都督府。五代注重對地方官的考課,令其忠于職守,據《五代會要·刺史》載:
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三月,中書門下奏:“刺史、縣令,有政績優異,為眾所知;或招復戶口,能增加賦稅者;或辨雪冤獄,能全人命者;或去害物之積弊,立利世之新規,有益時政,為眾所推者,即仰本處逐條分明聞奏,當議獎擢?;蛟谌呜濃?,誅戮生靈,公事不治,為政怠惰,亦加懲罰。其州縣官任滿三考,即具關申送吏部,格式候敕除銓注,其本道不得差攝官替正授者。”從之。
五代對地方官的選任極為嚴格,后梁、后唐皇帝都詔諭吏部注意州縣官不得“姑徇私情,靡求才實”。
五代還在某些地方設“軍”,成為一級行政機構。如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在輝州碭山縣置崇德軍,后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改舊威州為清遠軍,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以萊蕪監為廣利軍等。其軍使委命本道差補。
五代各朝,以“使”名官者很多,如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飛龍使、翰林使、五坊使等。據《五代會要》記載,其名目達三十種之多。
五代軍官制:后梁在京城設左右龍虎軍、左右羽林軍、左右神武軍、左右龍驤軍,均以親王為軍使(后來名稱時有變更)。后唐在京城設嚴衛左右軍、捧圣左右軍等。后晉又設護圣左右軍。后周設龍捷左右軍、虎捷左右軍。
總之,五代官制雖然基本上沿用唐制,但各朝變化很多,廢置不常,其制甚為紊亂。
十國官制大致也是依仿唐制,其中有的雖然臣服于中原,但在其國內仍然是獨立的王朝。其省、臺、寺、監等官署基本具備,設官也有同平章事、尚書、侍郎、樞密使、翰林學士及郎官、御史等等。有的在同平章事之外還有丞相等官。如吳國有大丞相,楚、吳、越有左右丞相,吳、南漢有參知政事。吳越有參相府事。大概都是相當于宰相的職稱。地方州、縣也置刺史、縣令,其上也有節度使及團練使、防御使等。
由于五代十國天子或國王大都從藩鎮節度使起家,所以他們原來的幕職往往成了新政權的骨干,而前代遺老多半只是給他三師、三公或臺省官的虛銜。此外,對那些立功將士,往往以官爵名號為賞賜,這些情況一直延伸到北宋,并且成為北宋官冗職繁的一個歷史淵源。
隋朝統一中國以后,曾一度實行“九品中正”制。因為隋文帝楊堅的父親名忠,為了避諱,將中正改名州都。《通典·職官》說:中正魏置......北齊郡縣皆有之......隋初有,后罷而有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