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歷史簡介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也是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同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也有人說夏朝并不真實存在,但是小編已久覺得夏朝存在與否并不影響人們對其的探究與好奇。當然這也只是小編個人的觀點。夏朝畢竟是史冊記載上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今天小編主要是要帶大家認識夏朝,走進夏朝。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于自己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 ,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
夏朝共傳14代,共17帝王(夏朝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 ,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于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
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不過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 另外,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遺址也被認為是夏朝遺存,新砦期文化被稱為最早的夏文化 。
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 關于“夏朝”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后”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為國號。
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唐朝張守節則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
中國中原地區從此出現“國家”的概念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所認為中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起始。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夏”意為“中國之人”
據史書記載,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后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24] 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曰禹,為夏后啟(即夏啟)父。
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黃帝后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夏朝是部落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夏氏族與其他部落城邦的關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但又有些方國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諸侯國,故僅能以勢力范圍來表示其影響力。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28] 。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內地區活動,沿汾水、河水向東南方向遷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國語·周語上》謂,“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見伊洛河水對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
對于夏朝的行政區,世傳為“九州”:
冀州,夾右碣石入于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貢道必經之處。(今山西、河北省境、遼寧西部。)
兗州,浮于濟、漯,達于河。(今山東西部、河北東南角。)
青州,浮于汶,達于濟。(今泰山以東之山東半島。)
徐州,浮于淮、泗,達于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蘇、安徽以及山東南部。)
揚州,沿于江、海,達于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蘇、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
荊州,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
豫州,浮于洛,達于河。(今河南、湖北北部、陜西東南、山東西南角。)
梁州,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今四川以及陜西、甘肅南端。)
雍州,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今陜西、甘肅、寧夏、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