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的歷史簡介
虞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可能存在過數百年的王朝,在夏朝之前。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虞朝的歷史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虞朝歷史
經查最新的永濟地方志,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蒲州知府事贏杜崧年《續補永濟縣志序》上首句就是:"蒲坂自虞帝以來經天緯地之人,歷代層見迭出,昭著史冊,目河中為人文之蔽"。既然稱說虞帝,可見認為就是一個朝代。中國封建王朝一代最長的為清康熙王朝61年,以此估算奴隸社會的虞朝至少二十四代。如按舜在位五十年算一代,虞朝至少也有三十代。據此,王樹民同志"有虞氏絕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的觀點,完全可以成立。
虞朝之說的論點如果確立、確認,那么中國的歷史通稱就要改變。"中國上下五千年"就要改為"中國上下六千年","五千年華夏文明"就要改為"六千年華夏文明"。如果如此,那么,永濟歷史的現今的知名度,將會大大提高。
獨立朝代
有虞氏是上古時代的一個古國,也是夏以前的一個獨立的朝代名。古史傳說中著名的圣王舜,就是有虞部落的首領。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時人還言之鑿鑿。不幸的是春秋以后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戰國以后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說又大半經過了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偽思潮興起以后,古史辨派的學者們索性從信史虞代一筆勾銷,將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腦兒歸于"神話傳說時代"。現今通行的大中學校歷史教科書以夏朝的建立作為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說的影響空前擴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說與虞屬原始社會說的合一。這樣一來,我們在探討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時就不得不回頭對虞非朝代說的論據重新作一番驗證了。
春秋以前
古史辨派的核心理論是"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層累造成的第一層意思是,"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期愈長","譬如積薪,后來居上"。最初,顧頡剛先生認為孔子時已有堯、舜。后來,他的弟子們又對這個說法加以修正,說《論語》中提到堯舜的幾章都不可信,春秋以前的文獻中追述古史最早只到夏禹,周以前的朝代只有夏、殷二代,虞代是墨家為宣傳禪讓說而添加出來的,實際上堯、舜不過是"上帝"的分化,并非真實的歷史人物。
戰國以后
據此,他們斷定春秋以前人心目中只有夏商周的"三代"概念而絕無"虞夏商周"的四代概念或"虞夏商"的三代概念,古籍中凡是以虞為朝代名的記載都是戰國以后的晚出之說。"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雖有合理成分,但以堯舜為上帝的分化卻顯然是混淆了歷史傳說與神說的界限。說虞代是戰國人所造更屬武斷。
虞夏商周
《左傳》《國語》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的文句不勝枚舉,而且多是轉述春秋時人的對話,我們不能因為這兩部書成書于戰國時代便斷定其中所記春秋時人的對話統統是戰國時人的假論。況且,"三代"是一個隨時代遷移而變動的概念,春秋時人基有西周已亡而東周仍存的事實,當談話須要分辨周亡或周續的不同角時,就曾經分別使用"夏商周"和"虞夏商"兩個不同的"三代"概念。
左傳記述
最明顯的例子是《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證史墨的話:"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三后之姓,于今為庶,主所知也"。'后"者,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異姓也。"于今為庶"者,謂此三后在周以前都曾貴為天子而其姓為嫡,今日卻早已隨著天子地位的喪失而淪為庶姓了。春秋時姬姓仍為嫡姓,"于今為庶"的三后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后"中夏商二代均為獨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須例外?不僅如此,由于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別,所以西周建國后還對其后裔優予禮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歷史地位相埒的確證,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后期儒家所謂周世"尊賢不過二代"的說法將陳排除在外而只備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將封于祝的黃帝之后和封于薊的堯后一并增入而合稱"五恪"?
史記記載
因為吳國也叫做虞國,所以這個虞國叫做北虞。《史記.吳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此謂山西平陸、夏縣一帶的虞國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國。然而,劉曉景等根據金文及相關資料論證,山西虞國乃陜西隴縣一帶西周矢國的后裔。前655 年,虞國君貪圖晉獻公的寶馬珍玉、借道給南下伐虢的晉國軍隊,晉軍滅虢回師途中,順手牽羊又滅亡了虞國。也有人認為,虞國是陜西省隴縣地區西周時期矢國的后代。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