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草船借箭的真相
其實草船借箭是借來的故事,而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冤案,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歷史上草船借箭的真相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歷史上草船借箭的真相: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于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例如小說中著名的赤壁大戰,除了“草船借箭”是轉嫁孫權的故事之外,“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計”、“借東風”等精彩情節,皆為作者虛構。
諸葛亮不曾有過“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孫劉聯軍連箭都很缺乏,還談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線索可查。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戰五年后,曹操平定關中,率大軍南下進攻孫吳。孫權領兵迎戰,兩軍于長江水入巢湖的濡須口。曹操受挫,堅守營壘以待戰機。一天,孫權借江面有薄霧,乘輕便戰船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宮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見江面水霧繚繞,孫軍整肅威嚴,恐怕有詐不敢出戰,下令弓弩齊發,箭射吳船。孫權的船很快便落滿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漸漸傾斜即將翻沉。孫權命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穩后,孫權指揮戰船列隊,緩緩離去,曹操才明白上了當。這只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一個故事,起初他沒料到船身會中這么多箭,使得船要傾覆,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罷了。他并沒有計劃“借箭”,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
自從有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后,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多數人只知道有《三國演義》,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是冤案
戲劇舞臺上周瑜是小生,而諸葛是老生扮相,但歷史上的諸葛亮比周瑜小6歲。而諸葛亮與周瑜之間的歷史真相遠非年齡錯位這么簡單。《三國演義》把周瑜描寫成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典型,他對才智超過自己的諸葛亮,千方百計加以謀害,結果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臨死長嘆,“既生瑜,何生亮。”小說對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戰前后一連串的斗智、斗法寫得絲絲入扣,極為生動,并把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智絕”的地位表現到極致。
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不僅容貌出眾,風流儒雅,講求生活品位,還是一位胸懷韜略、英勇善戰、屢建奇功的杰出將領。孫權贊他“有王佐之資”,稱帝時還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至于其氣量,簡直可以用寬容大度來形容,《江表傳》記載:“(老將陳普)頗以年長,數凌辱瑜,瑜折節容下,終于與較。普后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又據裴松之注《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劉備一次與孫權談及周瑜,也說他“氣量廣大”。所謂“三氣周瑜”,只不過是小說家的杜撰罷了,卻成為周郎身后數百年來的最大冤案。周郎諸葛兩人在正史上并無過節,也無正面交鋒,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在零陵一帶搞后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而周瑜病逝后,蜀國來吊唁的是龐統,也不是諸葛亮。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里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于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由于《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后人的贊美,因而引申創作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推動著智慧的啟迪與發展。
但在正史《三國志》中卻是孫權所為,發生的時間也不是在赤壁之戰,而是在赤壁之戰后第五年的濡須之戰。
草船借箭的演義典故: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趕制十萬支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三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
諸葛亮告辭以后,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三日之內如何能造出十萬支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軍士,船只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余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十萬支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并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后,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并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計劃準備停當。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并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濃濃,漆黑一片。諸葛亮命令用長索將二十只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叫士卒將船只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于曹軍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制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平氣和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彌漫的夜里,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后,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一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些時間,諸葛亮又命令船隊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并囑加勁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船上草把排滿密密麻麻的箭支。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返回。還命令士卒齊聲大喊:“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時,諸葛亮取箭船隊因順風順水,已經離去20余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后,共得箭十幾萬支,為時不過三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后說:“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后自嘆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