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民國趣聞10則
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民國期間發生過很多有趣的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上的民國趣聞10則,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上的民國趣聞10則:
民國既建,亂象叢生,政局如走馬燈般變幻莫測,高官顯貴、販夫走卒,各色人等在時代變動的大舞臺上賣力演出,誕生出一幕幕令人眼花繚亂的喜劇。今天選擇10篇趣聞,幫助大家一窺當年的社會風貌:
1、滿清王爺稱贊袁世凱“忠義之氣猶見眉宇”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凱,下罪己詔,開黨禁,解散皇族內閣,任名袁世凱為內閣,榮慶充任顧問大臣。此時袁世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榮慶卻贊他,“忠義之氣猶見眉宇”。
2、段祺瑞三句話推翻滿清
清末,段祺瑞帶兵去打漢口的革命黨,他忽然帶頭給朝廷打來一個電報,說什么兵力單薄,糧草缺乏,勸皇上退位。這一來把清朝給交代了,成立了民國,袁世凱當了大總統,段祺瑞當上陸軍總長,執掌全國兵權。世人稱段,“三句話就把清家皇上推倒了”。
3、汪精衛譏諷孫中山“貪戀權位”
南北議和期間,孫中山的民國政府已無意約束袁世凱,同盟會早已分崩離折,無法發揮作用,大多數人如黃興等極力主張跟袁妥協,汪精衛則懷疑孫中山有名利思想,當面諷刺孫中山說,“你不贊成和議,難道是舍不得總統位子嗎?”
4、“孫大炮”的白日夢
袁世凱把孫中山請到北京,給以總統般隆重禮儀相待。一個多月時間,談話十余次。孫每次講話,袁總是隨聲附和,謙恭異常。孫說要實行“耕者有其田”,他亦不加思索,連聲贊同,以至孫起了疑心,問梁士詒,梁沉思片刻答說:“先生為南方人,總統為北方人,南方多大地主,北方為中小地主,因此先生主張耕者有其田,總統并不覺得有何不可。”孫聽后恍然,打消對袁的疑慮,對袁說:“十年之內,大總統非公莫屬。”“希望您當十年總統,十年之內我筑成鐵路二十五萬里,您練精兵五百萬。”
5、“我這個名正言順的曹操,還用來分辨嗎?”
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對于乃父的帝制運動,頗不為然,縱情詩酒,不聞世事,別人談起帝制的事情來,他總是“掩耳疾行”。而其兄克定不放心,常對其百般挑剔,克文感慨地念煮豆燃箕的詩句諷刺他,克定大怒,兩人吵起來。克文說:“你要做曹丕,難道就不許我做曹植嗎?”袁世凱得知后,大罵二人:“你們這兩個畜生,怪不得外人罵我是篡位的曹操,你們兩人也自比曹丕和曹植,這不是‘其父攘羊,其子證之’嗎?有你們這兩個寶貝兒子這么一鬧,我這個名正言順的曹操,還用來分辨嗎?”
6、“陳其美是最了解我的人。”
1913年9月,孫中山在東京籌組中華革命黨,親擬入黨誓約。他嚴格規定,凡欲加入中華革命黨者,皆須重寫誓約,加按指模,以示堅決。黃興勸孫:誓約上“服從孫中山先生再舉革命”一詞和蓋指模一事極為不妥,“前者不夠平等,后者跡近侮辱”。陳其美當面贊揚孫:“你是最偉大的人,由你統治中國是天經地義的事,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哪有你這樣的人?”孫中山認為:“陳其美是最了解我的人。”
7、張作霖的“元首”夢
1925年12月27日,張作霖以黃土鋪地的儀式再度進入北京,像其他手中有點實力的軍閥一樣,他想以“臨時總統”或“大元帥”的名義于元旦在北京主政,迫不及待地嘗一嘗當“元首”的滋味。楊宇霆極力反對,勸他在軍事上沒有把握之前,不要過早行事,以免到處樹敵,張作霖聽從了勸導,但心有不甘,說:“我終究非干一次不可。”
8、“章瘋子”居然不瘋
民國元年章太炎在北京,好發議論,而且毫無顧忌地褒貶。常常被貶的一群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曰“章瘋子”。其人既是瘋子,議論當然是瘋話,沒有價值了,但每有言論,也仍在他們的報紙上發表,題目特別:《章瘋子大發其瘋》。有一回,太炎罵了他們所反對的人,第二天他們發表章的言論時,題目改作:《章瘋子居然不瘋》。
9、“美麗的鮮花不妨是由糞水澆出來的。”
張伯苓辦南開大學,初期困難重重。在經費的籌措問題上,主要靠個人捐款,但私人有能力捐款者,多不是有社會良好聲望之人,如政客曹汝霖、軍閥楊以德就給南開捐助很多,學生因此抗議,反對曹、楊為學校董事,認為不能以校董換取捐款,否則有損南開名聲,張伯苓說:“美麗的鮮花不妨是由糞水澆出來的。”
10、“難道汪主席當漢奸也只能做第二把手嗎?”
陳公博曾在他的《回憶錄》中說,當他勸汪精衛拖蔣一道投日時,汪夫人陳璧君曾對他斥責道:“難道汪主席當漢奸也只能做第二把手嗎?”
中華民國的簡介: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主政中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后政局動蕩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促成國共合作后的孫中山不久病逝。1926年蔣介石繼承孫中山遺志領導國民北伐,意欲統一中國,到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蔣介石成為繼孫中山之后的國民黨領袖。統一之后,民國進入黃金十年建設時期,此間社會穩定,教育穩步發展、趨于定型。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一舉成為美英中蘇四大國。1949年后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遷臺。
民國堅持共和制政體,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初期頒布臨時約法,后以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為背景,國民政府實施軍政期,訓政期,憲政期,抗戰后召開國民大會,確定了總統制。
民國時期外交呈現了一個國際化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遵循國際規則與維護國家利益、法理上的獨立與事實上的自主等。
歷任總統:
自1911年孫文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起,至1949年10月1日止,正式擔任過中華民國總統職務的有:
【中華民國大總統時期】
孫中山(1911年12月29日---1913年10月10日 政黨或派系:中國同盟會)
袁世凱(1913年10月10日——1916年3月22日;1915年12月12日——1916年6月6日 政黨或派系:北洋軍閥)
袁世凱(1915年12月12日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年號洪憲。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黎元洪(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1922年6月12日——1923年6月14日 政黨:進步黨、研究系)
1917年張勛在7月1日至發動政變,宣布清朝復辟。7月12日黎元洪政權遭段祺瑞的“討逆軍”推翻。
1922年6月12日黎元洪復任大總統
馮國璋 (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 政黨或派系:直系軍閥)
1917年7月6日馮國璋以副總統代理大總職
徐世昌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政黨或派系:皖系軍閥)
曹錕 (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 政黨或派系:直系軍閥)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其推翻,后無擔當此職者。
【中華民國非常(時期)大總統】
孫中山(1921年5月5日---1923年3月2日 政黨或派系:中國國民黨)
1921年4月,非常國會開會,取消軍政府,組織正式中華民國政府,選孫文為非常大總統。但軍政權掌握在陳炯明身上。
折疊1948年行憲后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就任時間: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 政黨:中國國民黨 副總統:李宗仁)
1949年1月21日蔣發布“引退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理總統。
李宗仁(就任時間:1949年1月21日——1949年10月1日 政黨:中國國民黨 副總統:無)為代行職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總統法律上取消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