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關于托孤的趣聞
折疊 在三國中,三國領導托孤時,劉備、曹操、孫權誰的眼光最好?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三國時期關于托孤的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三國時期關于托孤的趣聞:
傳統社會實行家天下,權力轉移主要采取父死子繼。
如果父親死得早,兒子年紀小,就要有一位重臣或者近臣來輔佐年幼的兒子,這種事情一般老皇帝臨死前都會安排好,在傳統文化中被稱為托孤。
三國一書中,寫了好多托孤的事情。
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劉備在白帝城把劉禪托付給諸葛亮。
關羽死后,劉備親率70萬大軍討伐吳國。結果,伐吳過程中,張飛被刺,黃忠戰死。夷陵之戰,名不見經傳的陸遜一把火燒掉蜀軍幾百里的連營。無顏回川的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臨死前,把蜀國的軍政大權托付給諸葛亮,讓諸葛亮輔佐后主劉禪。
白帝城托孤,留下了千古美談,也留下了千古疑惑。
文人雅士歌頌這件事,主要在于劉備在托孤時對諸葛亮說了一句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大多數人的理解是,劉備允許諸葛亮在劉禪實在無可救藥時,取而代之。劉備能夠從蜀國的整體命運出發,至死不忘恢復漢室、一統中原的理想,境界之高,突破了家天下的傳統,超越了歷史幾千年。《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這樣看,他認為劉備此舉,體現了君臣之間的大公無私和坦誠相待,堪稱君臣關系的典范。胡三省說:“自古托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者。”趙翼則稱贊說:“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情流露?”
但也有很多人不這么看。
大思想家王夫之說,兩人已在夷陵之戰前有過重大分歧,劉備對諸葛亮多少有點猜忌之心。見面伊始,劉備格外熱情,讓孔明坐于龍榻之側,撫其背曰:本欲與卿共討魏賊,不料中道分別。這實際上等于向孔明道歉,承認其決策伐吳的錯誤,以消除先前君臣的隔閡。劉備自知死后,蜀漢群臣沒有人可以制衡諸葛亮。孔明假如若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那是誰也扭轉不了的形勢。與其這樣,不如直接攤牌。如果諸葛亮確實是忠臣,無意于帝位,那就施以籠絡之恩,讓其死心塌地輔助劉阿斗,力保江山不致變色。
如果諸葛亮有做皇帝的想法,不如賣個順水人情給孔明,也能保他善待其后人,不致遺斬草除根之禍。所以才有“君可自取”的說法。結果呢,孔明當場就給感動得叩頭出血,連聲說:臣敢不竭盡股肱之力,繼之以死乎?然后,劉備就傳召其二子向孔明行跪拜大禮,以父事之;再招心腹重臣趙云囑托早晚看視吾子云云。可見劉備本心并非真要讓位于孔明。那出托孤之戲不過是專門演給孔明看的。
一代明君康熙,就認為劉備的話是猜疑之語。他認為與三國時期的陋習有關,那個時候的人喜歡說一些詭詐的話來忽悠人。
近年來,也有學者認為“君可自取”的取,不是取而代之,而是在劉備的兒子中選取一個來當皇帝。也就是說,劉備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老大不行,老二干;老二不行,老三干。哥兒仨,都要聽諸葛亮的話。
歷史真相已經無法探尋,但白帝城托孤很成功,諸葛亮確實為劉備開創的蜀漢奉獻了畢生力量,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最終死在了五丈原。
托孤之舉,魏和吳也曾經有。孫策把孫權托付給張昭、周瑜,曹睿把幼子托付給曹爽和司馬懿,孫權把孫亮托付給諸葛恪和呂岱。但好像都沒有劉備做得那么好。
托孤之難,難在選擇合適的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品格之高,直追歷史上的周公和伊尹,稱得上半個圣人。這樣的人歷史上只有一個,可遇而不可求,劉備遇到諸葛亮,運氣之好,猶如買彩票中大獎。后周柴世宗把孤兒寡母托付給趙匡胤,趙匡胤在歷代帝王算是仁慈的,但在陳橋驛架不住黃袍加身的誘惑,從孤兒寡母手里奪取了帝位。后世之李世民、朱元璋之類,為做皇帝,那就有點不擇手段了。
諸葛亮不僅有德,還有才,能夠鎮得住各路人馬。劉備死后,曹丕聯合孫權出動五路大軍進攻蜀國,諸葛亮躲在家里想辦法,急得大家團團轉,直到劉禪親自來到丞相府,才把主意亮出來。一般來說,諸葛亮很謙虛。但偶爾也擺擺架子。比如這一次,還有就是再往前的三顧茅廬。偶爾擺架子是為了樹立權威。諸葛亮和劉禪之間,諸葛亮絕對掌握了實權,劉禪就是個不管事的擺設。當然,諸葛亮沒有表現出什么野心,南蠻造反了,親自去平叛。經濟發展了,國力有點積累,就去討伐魏國,劉禪樂得享清福。
拿才和德兩個方面的要求來看,孫權看中的諸葛恪有才無德,缺乏容人之量,遇事剛愎自用,最終死在了孫峻手里,這說明孫權還是沒有劉備的眼光好。同樣有才無德的司馬懿,曹操、曹丕、曹睿能夠鎮住他。到了曹芳時期,地位在司馬懿之上的宗室曹爽是個徒有虛名的官二代,最終被司馬懿設計除掉,最終曹魏的實權落到了司馬懿手里。
孫策選擇的張昭和周瑜好一點。張昭為人比較正直,在百官中威信比較高。但孫權比劉禪能干,君臣兩人經常觀點不一致。張昭拼命要管好孫權,孫權有機會就消弱張昭的實權。而張昭的戰略眼光也不行,赤壁大戰前,竟然出昏招建議孫權投降曹操。這是張昭一生最大的污點,所以他在孫權手下始終沒有取得諸葛亮那樣的權力。周瑜比張昭能干,也比較忠心,可惜壽命不長,在歷史上也沒有諸葛亮風光。
托孤之難,還在于托孤大臣代行的君權,難以制約。老領導往往確定多名托孤大臣輔佐幼主,以便互相制約。劉備托孤,就選擇了李嚴給諸葛亮做副手,此人軍事和民政都有兩下子,但后來還是讓諸葛亮以后勤保障不力剝奪了權力。曹丕確定了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四位顧命大臣,輔佐曹睿,只可惜前面三位早死,才讓司馬懿獨掌大權。到了曹睿托孤時,曹氏宗族已經人才凋零,只能選出曹爽這種草包官二代了,哪能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的對手?
三國時期的托孤:
最煽情的托孤:
曹操的孫子曹睿托孤于司馬懿。如果說托孤是演場戲給旁人看,曹睿和司馬懿的這個段子絕對夠讓他們二人榮獲三國百年最佳演技獎。
曹睿這個人,如果論能力,其實是在他老爸曹丕之上的,象司馬懿這樣的人物,在他手下也服服貼貼,魏國上下,自然都緊密團結在第三代核心的周圍,讓以諸葛亮為首的內外顛覆分子無機可乘,勝利地捍衛了魏武開創的偉大的革命事業。但可惜的就是曹睿太短命。諸葛亮死,他以為自己可以高枕,生活開始奢侈放縱,脾氣也長了,連賢惠的原配老婆也給殺了。不想才36歲卻忽然接到了閻王爺的調令,要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曹家才三代,本族里竟然連個看攤的人都找不到了,選來選去選了個曹爽,可里里外外誰都知道那小子不是那塊料啊。所以,曹睿只好對司馬懿
動之以情了:"朕惟恐不得見卿;今日得見,死無恨矣"。司馬懿什么人物,自然能把這個對手戲演得珠聯璧合"臣在途中,聞陛下圣體不安,恨不肋生兩翼,飛至闕下",多么得體呀,但不知為什么,仲達在說接下來的一句的時候,思想有點走神了(呵呵,不知在想什么哪啊)"今日得睹龍顏,臣之幸也",顯得太平淡,沒能進一步煽上去,反爾有點顯冷了。不過好在曹睿也顧不了這些了,自己時間不多了,趕緊切入正題,先提了諸葛亮這個榜樣"昔劉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劉禪托孤于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盡忠誠,至死方休",然后對曹芳一句"仲達與朕一體,爾宜敬禮之",把劇情的走勢再次推高。接著,小配角曹芳真情演繹,老子曹睿因勢利導推波助瀾:'芳抱懿頸不放。睿曰:"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戀之情!"言訖,潸然淚下。懿頓首流涕(這時不再走神,演技恢復正常)。魏主昏沉,口不能言,只以手指太子,須臾而卒;在位十三年,壽三十六歲。。。。'父子倆合力把這段劇情推向了最高潮,力壓白帝,成就了三國最煽情的托孤。
最成功的托孤:
自然是白帝托孤了。但很多人往往忽略的一個細節是,劉禪其實當時并不在場,所以感情的色彩實際上并不那么濃厚,至少沒有了去抱諸葛亮脖子的角色;而劉備在托孤現場的言行就完全是針對諸葛亮和李嚴趙云等人的,充滿了政治上的詭詐。且看這一段: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好家伙,竟然把諸葛亮和曹丕相提并論,短短幾句,直接給所有在場之人提出并且確定了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問題。
這一番話可真是非同小可,'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看看,劉備作為厚黑鼻祖劉邦的傳人,掌握手下的能力比起黃口小兒曹睿來,勝過何止百倍。曹睿的煽情,實乃技窮之舉,這樣的大事,誰會為感情所累。所以,劉備托孤,絕對不是動之以情,不是靠眼淚(當然眼淚是一種不錯的有效的烘托和調劑),而是曉之以政治上的利害。
白帝城位于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三峽的著名游覽勝地。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所建。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門,留下大量詩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最失敗的托孤:
孫權托孤于諸葛恪(有點湊數的意思)。《演義》中也就寥寥幾句"權因此受驚成病。至次年四月內,病勢沉重,乃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至榻前,囑以后事。囑訖而薨。"(108回)
也許劉備托孤諸葛亮太成功了,后來的多少都想沾點光。曹睿想用諸葛亮這個光輝榜樣來教誨司馬懿(其實是給司馬懿提出了一個標準),孫權恐怕則是奉了"龍叔無犬侄"的信條。可是諸葛恪實在沒有諸葛亮的能耐,對外軍事失利,對內威震其主又沒有結成可靠的政治聯盟,結果被孫峻干掉,連族都給滅了。倒是他老爸諸葛謹看得準,說諸葛恪:"此子非保家之主也!"可惜孫權沒聽這句。
曹操當初贊孫權"生兒當如孫仲謀",可孫權選起托孤大臣來怎么就這么差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