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西施的歷史趣聞
被寫進史書的絕色美人西施是如何迷惑吳王夫差的?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西施的歷史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關于西施的歷史趣聞:
如果說施妹喜和蘇妲己是迫不得已作為“美人計”的犧牲品,那么施夷光則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政府機構培養的“美人計”人物,她是越王勾踐專門培養出來奉獻給敵國的禮物。女人一旦沾上政治的邊,就成了權術的中介,那么在中國男人的歷史社會中,這樣的女人必定不會被淹沒,必定會被書寫,被載入史籍,甚至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人物。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詩。詩中的“西子”就是西施,西施本是一個山野浣紗女,擔起了復國的重任,最終不辱使命,為越國戰勝吳國作出了巨大貢獻。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西施,名夷光,越國人,春秋戰國時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苧蘿村有東、西兩個村子,西施家住西村,因為村子里的人大都姓施,所以有了“西施”的稱謂。
因為家境貧寒,所以西施很小就開始幫著家里干活,平時經常在溪邊浣紗,西施的美貌遠近聞名,但西施的身子卻有些弱,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發她都皺著眉頭,捂著心口,緩步前行,人們管這姿勢叫“西施捧心”,可見生病的西施也是楚楚動人,這事讓東村的一丑女知道了,于是便也學著西施的樣子走路,但走起來十分難看,比她平時的樣子還要丑很多,成了大家的笑料,于是別人把這個丑女叫作東施,“東施效顰”就出自于此。
春秋末期,各諸侯國稱雄,吳國和越國開戰,結果越軍大敗,越國國王勾踐向吳國國王夫差乞降。吳王夫差不聽大夫伍子胥“殺掉勾踐,以絕后患”的勸告,卻采納被越王買通的奸臣主張,允許越國投降,把勾踐夫婦和越國大夫范蠡囚禁在姑蘇虎丘,為夫差養馬。勾踐君臣含垢忍辱,裝得非常恭順,夫差以為他們已真心臣服,3年后就把他們放回越國。
勾踐安全回到越國后,立志復國,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經過“10年生聚,10年教訓”,越國逐漸強盛起來,一心要打敗吳國,但是,當時越國的軍事實力遠遠不敵吳國。勾踐在訓練軍隊、發展農業的同時,對吳王夫差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美人計”。
“美人計”的具體導演是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范蠡曾隨越王勾踐到吳國做人質3年,深知吳王夫差的致命弱點。針對吳王夫差好色的特點,范蠡便策劃實施了“美人計”。
范蠡按照越王勾踐的要求,在民間尋覓美女。擔任這個歷史重要任務的美女,不僅要美麗過人,而且要膽量過人,機智過人。經過千挑萬選,范蠡選定了西施和鄭旦。當時范蠡和西施一見面,西施的美貌與純真便打動了范蠡,而西施的心里對這位年少英雄、氣度不凡的也是一見傾心。范蠡向西施說明了選美的原委,西施被范蠡的那份愛國熱情感染,表示愿意擔此重任。
勾踐親自接見西施和鄭旦,并讓人教她們習歌舞和宮廷禮儀,讓人為她們講解歷史、時局和權謀。勾踐還親自給西施面授機宜。勾踐把神圣的政治任務交給她們,交待了三件大事:沉溺夫差于酒色之中,荒其國政;慫恿夫差對外用兵,耗其國力;離間夫差和伍子胥,去其忠臣。
過了3年,范蠡將熟知宮中禮儀的西施送往吳國,兩個相愛的人終于有機會在一起了。一路上二人備嘗愛的滋味,由于難分難舍,范蠡有意拖延,送親竟然送了一年多。據說等他們走到嘉興縣南一百里的時候,西施生的兒子已經能牙牙學語了,后人在這里建造了一個“語兒亭”,用來紀念西施與范蠡的愛情結晶。唐陸廣微《吳地記》里有記載,并謂此地“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是西施入吳之前與兒子說話的地方。
本身好色成性的吳王見了西施,自然十分歡喜。西施聰明、伶俐,時刻牢記自己來到吳國的政治使命,她用盡渾身解數讓吳王寵愛她并聽信她的話,夫差果然對她寵幸有加。
大臣伍子胥認為這是“美人計”,苦心勸諫,夫差卻充耳不聞,立刻將西施納入后宮。
吳王夫差命人在靈巖山為西施建了館娃宮,在館娃宮附近修了玩花池、玩月池、吳王井、琴臺,還有采香徑、錦帆徑和打獵用的長洲苑。還修了響屐廊,就是在地上鑿一個大坑,把大缸放進坑里,然后在上面鋪上木板,再鋪平,夫差讓西施穿著木屐在上面跳舞,咚咚有聲,所以叫響屐廊。
到了春天,夫差就和西施到采香徑、玩花池游玩;到了夏天,夫差就和西施在洞庭的南灣避暑,享受自然的“空調”。南灣有十多里長,兩面環山,吳王將此處取名為“消暑灣”,并令人在附近鑿了一個方圓八丈的白石池子,引來清泉,讓西施在泉中洗浴,起名為“香水溪”;秋天兩人一起攀登靈巖山,看靈石,賞秋葉;到冬天下雪的時候,夫差與西施披著狐皮大衣,令十多個嬪妃拉車尋梅,全然不顧嬪妃們汗流浹背,每次都要盡興后方才返回。
如此挖空心思地玩樂,可見吳王夫差已不顧朝政社稷,一門心思全放在西施身上。
吳王夫差對西施是越來越喜愛,西施也時刻想著怎樣讓吳王高興,怎樣讓吳王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好讓吳王能成無道之君,荒廢國事。西施還用了一個得力的助手伯嚭。伯嚭是吳國的大夫,深得吳王寵信,為人奸詐貪婪。越國利用他的這一弱點,經常給他送些金銀珠寶和美女,因而他對越國也是死心塌地,常常與西施兩個一道向吳王說越國的好話。
越國在勾踐的治理整頓下,國力日益增強,軍隊也已訓練有素。吳王夫差感到威脅,想要征伐越國,被伯嚭大夫巧言阻撓。
不久齊國與吳國關系惡化,夫差想要攻打齊國。伍子胥認為,越國才是心腹大患,不宜遠征齊國。但伯嚭大夫卻力主攻打齊國,并保證出師必捷,結果吳王僥幸勝利,一向與伍子胥有矛盾的伯嚭就乘機挑撥吳王和伍子胥之間的矛盾,吳王將伍子胥賜死,提拔伯嚭為相國。
伍子胥一死,越王認為可以攻打吳國了,公元前482年夏,越國伐吳,吳國潰敗,正如后人所說:“吳之亡,應由昏君夫差、奸佞伯嚭大夫負責。”
吳國敗后,西施也不知去向,對于西施的結局,現在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她感覺已為國盡忠,但夫差對她百般疼愛確實出自真心,在與他相處的日子里,西施越來越感覺他的好,到完成任務的時候,她發覺自己已真正地愛上了夫差,而戰爭又讓她失去了夫差,她也無顏見范蠡,同時深感對不起夫差,于是投湖自盡;二是范蠡找到了西施,兩人泛舟五湖,成了一對神仙眷侶。在《吳地記》中記述有關范蠡與西施在越國破吳后破鏡重圓、泛湖而去的說法。
相傳范蠡、西施曾寓居宜興,今天的蠡墅就是他們當年居住過的地方。
西施是怎么死的: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住在西村,因為天生麗質,貌美絕世,遠近聞名,所以人們不喊她的名姓,故把這位西村的施家姑娘稱作西施。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越王夫婦被押到吳國做奴隸。三年后,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勾踐回國以后,臥薪嘗膽,力圖報仇雪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他采用范蠡所獻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憑借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從此吳王日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最后落得眾叛親離,西施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在她的內應下,勾踐終于滅吳復國。最后,吳王夫差拔劍自裁,結束了持續幾十年的吳越戰爭。西施榮歸故里,可是回來以后又怎么樣呢?
對于西施的結局,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她隨范蠡歸隱于五湖。西施和范蠡本來是情侶,后來西施為了救國,兩人只能為國犧牲自己的愛情。待到西施功成歸國后,范蠡認為勾踐可以共患難而不可以共安樂,再待下去會有危險,建議西施隨他一起逃走,歸隱江湖,不知所終。因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后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悲慘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范蠡歸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托對他們的同情。
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根據。根據歷史記載,勾踐這個人很有心計,早在他被吳國俘虜做人質之時,一次夫差生病,勾踐前往探病,竟口嘗了夫差的糞便。夫差很奇怪勾踐的這種做法,忙問其故,勾踐說:“臣聞嘗糞便之類,可知病情的發展;味甘則不佳,味苦則漸愈,今味苦,知大王之圣躬無礙也。”通過勾踐這些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狠手黑、陰險毒辣的人。范蠡輔佐勾踐幾十年,對勾踐算是看透,所以等到越國滅吳復國之后,勾踐便退隱江湖,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統治者,功成以后就殺功臣,這似乎是一個規律,所以勾踐不會輕易地放過西施。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即使是西施逃走,為什么會一定跟范蠡一起逃走呢?唐朝的《吳地記》轉引東漢《越絕書》這樣記載:“吳之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這樣寫道:“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里的“鴟夷”代指范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關于范蠡這樣的記載“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根據這些記載,明代的戲曲作家梁辰魚編成了頗具影響的《浣紗記》。他說:“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吳亡后,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范蠡卻認為越王雄猜陰狠,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于是激流勇退,在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泛五湖而去。”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后,與范蠡偕入五湖”。據說范蠡和西施歸隱五湖后,每天早上,西施對著青銅鏡梳妝,隨手將脂粉水倒入湖中,以致湖中螺呈五色。宋有張堯曰詩云:“少伯曾居此,螺紋吐彩絲,一奩秋境好,猶可照西施。”清人朱彝尊也寫過這么一首詩:“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低盡傳螺五色,湖邊空掛網千絲。”說的也就是這件事。
然而今傳的《越絕書》卻并無“同泛五湖去”這段文字,另外幾段關于范蠡和西施歸隱江湖的記載都是根據唐朝版本的《越絕書》,這是歷史更迭的時間鏈中的佚文還是唐朝人自己杜撰的美好的愛情故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種說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這種說法最早見于記載的是《墨子?親士》記載說:“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把西施被沉于水中解釋為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御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以終。”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后,越王把西施裝到皮囊里沉到江里去了。
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和柏楊先生的《皇后之死》根據《吳越春秋》這段史實附會了如下情節:越王把西施擄回了越國,第一天晚上勾踐就叫她侍寢:“夫差能夠與你同床共枕,我為什么與你不能?”越王妻子大發醋勁,妒而生恨,背著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還說:“此乃禍水,豈可久留?”當了“美人計”的工具,事成之后,被人棄之,還是合乎情理的。
同為苦命人的林黛玉也支持西施沉水的說法,她在《西施》詩中寫道: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詩中后兩句意思是:不要去笑東鄰那個效顰的丑女,她卻能平平安安地在溪邊浣紗直到白發。這詩的主旨就是是說,靚女命短,丑女長壽。絕色美女的生命之所以逐浪花而去,是因為往往被政治家用作“美人計”,成為男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而在事情大功告成之時,也就是這些薄命女子的壽終之日了。
當然,還有人認為西施被沉水并非皇后所為,而是她的戀人范蠡。這種說法頗為殘酷,說吳國滅亡以后,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把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于太湖中了。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越國滅吳之后,范蠡不辭而別,改名叫“鴟夷子皮”,“鴟夷子皮”意思就是皮袋子。為什么在越國時候范蠡姓范名蠡,后來離開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又改姓朱,卻偏偏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改名叫“鴟夷子皮”,這件離奇的舉動發生在西施沉江之后,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戀的鐵證。范蠡并非無情無義之人,既然他已決意離開越國,他對于自己的戀人還不至于下此毒手。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施沉水是勾踐吃醋而為。《吳越春秋》記載,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于土城,臨于都巷,三年學服而獻于吳”,西施在宮中三年學習期間,與范蠡之間深深埋下了愛情的種子。越王勾踐顯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動,但他為了成就自己的偉業,只能將西施獻于吳王。為了使西施死心的替他完成使命,勾踐和范蠡約定:滅吳之后,將西施賜于范蠡,不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戀,同時也穩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吳宮,心存越國。但是滅吳之后,陰險的勾踐變了卦。他不會讓自己心愛的女人落到別人的手中,于是下令將西施鴟夷沉江。
另外還有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人們并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于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國滅亡后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今天位于諸暨城南苧籮山麓的西施故里,唐朝時就建有浣紗廟,1986年重修,建筑群包括西施殿、鄭旦亭、古月臺等。浣紗江畔,有西施浣紗處,臨江巖石上有王羲之所書“浣紗”二字。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于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范蠡有什么關系。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只是人們的一種猜測罷了。
顯然,這幾種說法盡管存在分歧,但是都是認為西施被沉水中是可信的。現在此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自古紅顏多薄命,西施本是農家女子,只是因為天生麗質,做了越王政治斗爭中的工具,事成之后,“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西施到底是隨范蠡歸隱五湖還是被沉江底,只能由后人自己評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