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李宗仁的趣談
李宗仁是國民黨,李宗仁一生最引以為憾的事情是什么?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李宗仁的趣談,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關于李宗仁的趣談:
相比于奸詐詭譎的蔣介石,桂系軍閥頭子李宗仁人如其名,要憨厚仁德得多。但李宗仁也有奸詐詭譎的時候。剛出道不久,李宗仁帶著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那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廣西又是中國最窮、最落后的地方,所以隊伍很不好帶,經常有士兵搶奪老百姓的財物。李宗仁是個讀書人,他明白紀律就是一支部隊的生命,所以跟士兵約法三章:第一,說話客氣,禮貌待人;第二,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第三,不準私自上街,一切行動聽指揮。
一天晚上,部隊駐扎在一個寺廟里。李宗仁剛端起飯碗,巡邏隊隊長就急匆匆地跑過來報告,說一個士兵和一名婦女在街上吵了起來。那婦女說她的衣服被偷了,剛好在街上碰見那個士兵拿著一個包袱,那婦女懷疑她丟失的衣服就在那個包袱里,強烈要求打開包袱查看。那個士兵當然不同意,兩人便你推我搡,爭執不下。巡邏隊發現這一情況后,命令那個士兵打開包袱讓那婦女查看。結果包袱打開了,那婦女卻又不敢確認,兩人吵鬧不休。為了息事寧人,巡邏隊便把那個士兵給關了起來。
李宗仁剛宣布了“三大紀律”,就發生了這種事情,他覺得茲事體大,需要慎重處理,就親自找到那個士兵,問他包袱里有什么東西,是不是偷人家衣服了。那個士兵信誓旦旦地說沒有,他說包袱里總共有三件衣服,兩件軍裝,還有一件是在大街上撿來的破衣服,想用來擦槍的。
李宗仁看他不像說謊,卻不動聲色地追問:“你說是你撿的,有人能給你證明嗎?”部隊出臺的“三大紀律”之一就是不許私自上街,這個士兵自知理虧,就低頭不語。李宗仁突然聲色俱厲,大怒道:“你明知故犯,知道是什么下場嗎?”那個士兵見他發火,兩腿一軟,跪在地上,哀求說:“我知道錯了,下次絕對不敢了。我就住在您的鄰村,看在同鄉的分兒上,您就饒了我吧。”
面對那個士兵的苦苦哀求,李宗仁卻沒有絲毫要放過他的意思,聲稱必須嚴辦。接著,他下令集合隊伍,然后開始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我們當兵是為了報效國家,造福老百姓……”之后,他下令將那個士兵就地槍決。事情做到這步,李宗仁還不肯罷休,他指著那個士兵的尸體說:“這就是違反軍紀的下場!”兩千人頓時鴉雀無聲,無不被李宗仁的鐵面無私給震懾住了。
事后,參謀長對李宗仁說,經調查,那件破衣服的確是那個士兵在大街上撿的。李宗仁聽后,一言不發。幾十年后,已經位極人臣的李宗仁在自己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我這輩子最對不起的人就是那個士兵……我當然知道,就算有罪,他也罪不至死。可當他說是我的老鄉時,我卻突然動了殺機。殺一個老鄉,不正可以樹立自己的威信嗎?我一生最討厭權術,最反感玩弄權術的人,可那次卻用權術害了一個無辜的人。
李宗仁簡介: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鄰。廣西桂林臨桂區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中國國民黨內"桂系"首領,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他是北伐戰爭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促成北伐。
"九·一八"事變后,抗日戰爭爆發,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國民黨行憲,當選副總統。蔣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總統,欲以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國,但最終偕夫人郭德潔于1965年7月經瑞士、中東回到北京,受到毛澤東及其他中共領導人歡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李宗仁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關鍵的“福將”。福將之“福”,一是他個人歷經戰場炮火和政壇暗箭,屢次大難不死;二是在重大歷史關頭,李宗仁及其代表的桂系,作為具有決定意義的中間力量,幾乎總是能有意無意地做出明智抉擇。他的抉擇雖然有的出于派系斗爭,有的是迫于時勢無可奈何,但終究順應了“不可阻遏的革命浪潮”,促使國家民族走向良性方向,也為自己留下“青春戎馬,晚節黃花“的身后評價。
曾為李宗仁撰寫回憶錄的唐德剛認為,李宗仁“匹夫一人系天下安危”,他是“近代中國這座高樓大廈的一根主要支柱,沒這根柱子,則今日這座大廈,可能又是另外一棟不同的建筑了”。
周恩來評價李宗仁一生做過兩件好事:一件是臺兒莊,一件是回歸祖國。
毛澤東評李宗仁:“請多保重身體,共產黨不會忘記你的。” “廣西這幾年跟蔣介石鬧獨立。名氣很大啊!廣西是個有名的窮省份,鬧起饑荒來,災民常逃到湖南來。湖南的農民討不到老婆的,就娶廣西的妹子。李先生憑什么鬧獨立?據說,這幾年,沒有南京政府的財政支持,不僅撐得住局面,還被人稱贊為全國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個有本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