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戴綠帽子”的趣談
“戴綠帽子”變成罵人的話竟然是朱元璋“欽定”的?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關于“戴綠帽子”的趣談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關于“戴綠帽子”的趣談:
老婆紅杏出墻,老公頭上就是綠油油了,這是中國著名的罵人的俗語,不過要說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的倒不一定,否則關羽一定第一個跳出來。很顯然三國時期沒有這種說法。
根據考證,將綠帽與男人尊嚴聯系到一起的,應該是由朱元璋開始。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像個管家婆一樣把禮儀管得特別死,他認為“建國之初,先正綱紀,綱紀先禮。”這個禮,就是禮儀。在建國的頭幾年,他都把禮儀工作當成一項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制訂了《大明集禮》、《洪武禮制》、《大明禮制》、《禮書》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把從皇帝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規定得死死的。
在所有的禮儀中,首先就是規定了全國人民怎么穿衣服。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翻一翻,但是實在是太過于繁雜,因為他把樣式、顏色、花紋、材料,到衣袖的長度、開衩的高度都規定死了,沒有辦法一一列舉,真有點懷疑朱元璋是不是時裝設計師穿越回去。這里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金繡、錦繡、綾羅,只能是皇室、有爵位的貴族和官員們使用,別人再有錢也不許穿。
老百性的衣料只能有綢、絹、素紗、布四種。但如果是商人,無論多有錢,只能穿絹和布。只要家里有人做生意,全家都算是商人。
老百性的首飾不能用黃金、白玉、珍珠、翠玉,只能用銀子。
老百性的靴子不能有任何裝飾,也不能有花紋。
朱元璋對于老百姓怎么穿衣服這件事情上興趣極大,對每個細節都反復推敲琢磨,還專門設置“禮房吏”(大才子解縉就做過這官)進行監督執行,如果違反禁令就有可能會挨100大棍、3年有期徒刑。
在朱元璋眼里,藝人、倡優、樂工都是一樣的卑賤的。現在的藝人、娛樂明星引領時尚潮流,在明朝那就悲摧了。洪武元年,朱元璋命“樂妓不許與庶民妻同,樂工服冠皂青字頂,系紅綠帛帶”。又命妓院內“男子令戴綠巾,腰系紅搭膊,足穿帶毛豬皮靴,不許街道中走,止于道邊左右行。令妓婦戴角冠,身穿皂褚子,出入不許穿華麗衣服。”
這里不僅規定了怎么穿衣服,連怎么走路都規定好了,走在路上要像過街老鼠一樣鬼鬼祟祟,這就徹底地把男人的尊嚴剝奪去了,一旦干上這一行,子子孫孫都抬不起頭來。在妓院里干雜役的男人,南方叫龜公、龜奴,北方叫大茶壺,金庸的《鹿鼎記》中有詳細描述。
這就是從國家制度上規定了綠帽子是給誰戴的,就永世不得翻案了。
朱元璋簡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后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后,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野史記載,朱元璋忌諱“光”、“禿”、“僧”等字眼;也不喜歡別人說“賊”、“寇”,連和賊讀音相近的“則”也厭惡。但經學者考證,此類記載多為不實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朱元璋從未忌諱談及自己曾為和尚,在《大明御制皇陵碑》里,朱元璋本人也沒有隱瞞自己出家和參加起義的舊事,坦陳了這段人生經歷。
關于“文字獄”的記錄,不見于《明史》、《明實錄》等較正式的史書,經王春瑜、陳學霖等歷史學家考證,多為不實記載:
比如徐一夔野史記載為朱元璋所殺。但是徐一夔在“被殺”的第二年,居然還給人寫過墓志銘,事實是,他平平安安地活到八十多歲。據《杭府志.職官表》和《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徐一夔直至建文二年仍然在世;徐一夔所寫的《故文林郎湖廣房縣知縣齊公墓志銘》,其日期為建文元年。因此“朱元璋因文字而殺徐一夔”為誤。
還有僧來復(見心)的《應制詩》中有詩句觸怒朱元璋,被斬。然而考證《補續高僧傳》《繼燈錄》,可得知僧來復是因為胡惟庸謀反時,與胡惟庸互通消息而被殺,告發者為僧智聰。
而所謂的文字獄,其實是涉及到明初標準措辭問題。實情是戶部尚書茹太素等人所寫的奏折過于冗長,字數一萬多,朱元璋為防止再次發生,設立了文體規矩,改善文風、提高效率。
朱元璋所設立的文體規范,有“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除兇惡字樣以外,無其他應避忌諱”的規則,意思是說如果皇帝的名字為兩個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個字無需避諱,也無需避諱皇帝名字的同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