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墓的趣談
成吉思汗墓前竟發生如此詭異一幕嚇退考古隊,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成吉思汗墓的趣談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成吉思汗墓的趣談:
2002年8月一個聲稱已找到成吉思汗墓地的美國考古隊,突然放棄挖掘行動,這個由芝加哥大學歷史學者伍茲以及黃金交易商克拉維茲共同組成的考古隊,在遭遇一連串不幸事件后,突然決定放棄挖掘行動。
考古探險隊發現,墓陵的地點由一條2英里長的墻壁保護著,墻壁中忽然涌出許多毒蛇,一些考古隊的工作人員被蛇咬傷。另外,他們停放在山邊的車輛無緣無故地從山坡上滑落。考古隊遭到這一連串打擊后,決定立即停止挖掘行動。并撤出外蒙古。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爾多斯市區40公里,有一座成吉思汗陵,但是這里之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衣冠冢,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而并未葬有死者遺體的墓葬。這是因為死者的遺體無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處,再于此地設衣冠冢以示紀念。)史料記載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氣——也就是靈魂的駝毛,幾百年來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
現今的成吉思汗陵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陵園占地約5.5公頃,對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么,真正埋葬著成吉思汗的陵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對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體位置,多年來大致有四種說法:一是位于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于寧夏境內的六盤山。近800年來,一直沒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實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點不立標志、不公布、不記錄在案。
在蒙古國肯特山的依據是,有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經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樹下靜坐長思,而后忽然起立,對手下隨從說:“我死后就葬在這里。”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寧夏病逝后,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里。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棺材。獨木棺下葬后,墓土回填,然后“萬馬踏平”。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的依據,是因為當時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銀棺靈樞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時的靈魂吸附物——白公駝頂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遺骸。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清和縣三道海附近的依據是有考古專家在該地發現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測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證之一是馬可·波羅在他所著的《馬可·波羅游記》中寫道:“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勒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為殉葬者。”
在寧夏六盤山的依據則是,有記載說,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攻打西夏時死于六盤山附近。有考古專家據此認為,按照蒙古族過去的風俗,人去世3天內就應該處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為的是怕尸體腐爛,靈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民間的傳說也是很多,有傳言成吉思汗下葬時,為保密起見,曾經以上萬匹戰馬在下葬處踏實土地,并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為了便于日后能夠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處,當著一峰母駱駝的面,殺死其親生的一峰小駱駝,將鮮血灑于墓地之上。
等到第二年春天綠草發芽后,墓地已經與其他地方無任何異樣。在這種情況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時,便牽著那峰母駱駝前往。母駱駝來到墓地后便會因想起被殺的小駱駝而哀鳴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駱駝哀鳴處進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駱駝死后,就再也沒人能夠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其實,有關成吉思汗墓的傳說有很多種,除了蒙古高原上的疑似墓地以外,其他墓地再沒有任何已經獲得證實的陵墓。
成吉思汗的簡介及歷史資料: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
1206年春天建國稱帝,此后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輦谷。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謚號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謚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謚號變為法天啟運圣武皇帝。
中文名:孛兒只斤·鐵木真
別名:成吉思汗
國籍:大蒙古國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漠北草原
出生日期:1162年5月31日(四月十六)
逝世日期:1227年8月25日
職業:大汗,政治家,軍事家
主要成就:建立蒙古帝國、滅花剌子模
主要戰役:蔑兒乞之戰、闊亦田之戰
在位: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
廟號:太祖
謚號:法天啟運圣武皇帝
陵寢:蒙古肯特山起輦谷
成吉思汗的幼年經歷:
元太祖成吉思汗,名鐵木真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年,后因父親被殺,所部就分散了。經不斷努力,聯合札木合以及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組奇源【貶稱乞顏】部,最后慢慢發展以至統一蒙古。當時,今中國北方區域處在女真金朝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金朝對其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
1146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釘死在木驢上。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斗爭,他們的幾代先人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鐵木真,自然也將對金國的勝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奮斗目標。
他一直把這個仇恨記在心里,正是這種幾代冤仇導致了草原內外的長期征戰,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夫人出身于弘吉剌部,同蔑兒乞人赤列都結親。1161年秋,蒙古乞顏部首領也速該在斡難河畔打獵,發現了途經蒙古部駐地的訶額侖。他在幾位兄弟的協助下,根據當時的“搶親”傳統,打敗了蔑兒乞人,搶來了訶額侖夫人,于是訶額侖成為也速該的妻子。
第二年,也速該生擒塔塔爾部首領鐵木真兀格,恰好這時第一個兒子降生了。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也速該給自己剛出生的長子取名“鐵木真”。鐵木真9歲時,父親被鐵木真兀格之子札鄰不合毒死。也速該死后,俺巴孩汗孫泰赤兀部的塔里忽臺乘機興風作浪,煽動蒙古部眾拋棄鐵木真母子,使其一家從部落首領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
一生所經歷60余場戰爭中唯一一次戰敗:十三翼戰
鐵木真18歲時,昔日仇敵蔑兒乞部的脫脫部長又搶走了他的妻子。鐵木真向蔑兒乞部開戰,打敗了蔑兒乞人。1184年前后,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
鐵木真稱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結合塔塔兒、泰赤兀等13部向鐵木真發動了“十三翼之戰”。這是鐵木真一生所經歷60余場戰爭中唯一一次戰敗。
逝世
回軍滅西夏(1225年)秋,經過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將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途中圍獵受傷,高燒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盤山休養,留下了三條著名的遺囑。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于六盤山附近的清水縣。
他雖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滅亡西夏,卻為自己的子孫留下了滅夏、滅金的方略。
成吉思汗的死因傳說:
雖然歷史書上講成吉思汗是病死的,但歷史的真實是非正常死亡。不過,關于成吉思汗的死亡原因,卻有不同的說法。其中,西夏王妃咬死說或窩闊臺毒死說可能性最大。
1、西夏王妃咬死說。《蒙古源流》記載,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乞降,并根據成吉思汗的要求獻上一些美女,其中就包括西夏王妃。西夏王妃對成吉思汗深惡痛絕,在成吉思汗猥褻她時,一口將成吉思汗的下體咬掉。成吉思汗血流不止,當日殞命。
2、被雷劈死說。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電警告不孝者”,成吉思汗因惹母親生氣導致母親去世,有不孝之嫌,所以特別害怕雷電,1227年夏,成吉思汗誤入雷區,被雷電擊中致死。
3、被馬踩死說。蒙古人撰編的《蒙古秘史》(卷十四)記載,“成吉思既住過冬,欲征唐兀。從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于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墜馬之后,被后面的馬踩中而死。
4、中箭說。1227年初成吉思汗在西夏作戰時膝部中了毒箭,最終致命。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自己的遺著中認為:成吉思汗死于箭傷。《圣武親征錄》說,成吉思汗受箭傷有三次:1202年闊奕壇之戰、1212年攻西京之戰、1226年攻西夏時膝部中箭。估計最后一次箭傷對其身體影響較大。《世界侵略者傳略》、《史集》、《元史譯文》、《綱目譯文》等國外、國內書籍都說“汗病八日死”。
5、中毒說。民間另有傳說,“中毒說”這種說法,來源于《馬可·波羅游記》。馬可·波羅是十三世紀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達中國。其時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時間,在元朝有過17年的交往。其在游記中記敘的成吉思汗的死因:在進攻西夏時圍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時,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來的毒箭。結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傷勢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間另有傳說,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成吉思汗對窩闊臺越來越不滿意,想改立拖雷為儲汗,窩闊臺為維護自己的汗位,與成吉思汗喝酒時,下藥將成吉思汗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