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物介紹及故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統治時間長達268年;清朝人物及故事你了解多少?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清朝人物介紹及故事簡短,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朝人物介紹及故事
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是清朝的開國君主之一,也是清朝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推行“和平統一”的政策,加強中央集權,統一制度,擴大疆域,進行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改革。
雍正皇帝(1678年-1735年):清朝第五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四兒子。他在位期間,推行“清明上正”的政策,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使得清朝的國力和社會穩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是雍正皇帝的四兒子。他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大力推行士人政治,促進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動了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繁榮。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明朝末期的著名抗清將領和南明的海軍統帥。他率領船隊抵達臺灣,擊退了荷蘭人的侵略,建立了臺灣民族意識,被譽為“海上的國士”。
紀曉嵐(1724年-1808年):清朝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學者,被譽為“清代書圣”。他的書法瀟灑大氣,用筆豪放,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
徐霞客(1587年-1641年):清朝著名的地理學家、歷史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地理游記之一。
秋瑾(1875年-1907年):清朝末期的著名民主革命家和女性解放運動領袖,積極參加
革命斗爭,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她的理念和思想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魏源(1797年-1857年):清朝著名的思想家、歷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在清朝末期倡導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思想和主張,被譽為“中國近代思想啟蒙之父”。
林則徐(1785年-1850年):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奉命主持禁煙運動,堅決反對英國的鴉片貿易,并且在政治和文化領域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改革建議。
張之洞(1837年-1909年):清朝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推動了湖廣總督衙門改革,創立了“洋務運動”,積極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為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清朝簡介
清朝是由滿族貴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清代自努爾哈赤稱帝至末帝溥儀,共歷十二帝;自入關后算起,共歷十帝,存國二百六十八年。清朝版圖最大時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爾喀什湖和蔥嶺,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東至海,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起南海諸島,西南到廣西、云南、西藏,包括達拉克,北至漠北和外興安嶺。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統治,明崇禎帝自殺。清軍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同年,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
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后期,已達到三億左右。
1661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斗爭的鄭成功,帶領戰艦,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登陸。在當地人民支持下, 經過激烈戰斗, 鄭成功打敗盤踞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向鄭成功投降,臺灣回到了祖國懷抱。鄭成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第二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16世紀后期,沙俄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清軍入關時,沙俄乘機強占了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清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國領土,沙俄政府反而增兵雅克薩,加緊武力擴張。康熙帝為保衛邊疆,親自出巡東北,視察防務,決心組織自衛反擊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雅克薩的沙俄軍隊。俄軍傷亡慘重,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東段的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在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的情況下,經過平等協商,中俄雙方正式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
乾隆中葉,平定準葛爾部葛爾丹分裂勢力和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盡管取得了這些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它的發展并未逾越中國傳統封建專制主義體制的軌道。經濟上,仍然以農立國;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綱常禮教,屢興文字獄;對外關系上長期閉關自守,盲目自大。因此,與同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形勢相比,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所取得的這些成就則相形見絀,中國已落后于世界發展的先進潮流,并且正在拉開越來越大的距離。
清中葉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爭接連不斷,其中歷時九載的白蓮教起義結束了清朝的全盛時期。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此后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滿族失去了早期那種積極進取、富有朝氣的精神,政治腐敗,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蹣跚地進入了它的衰落時期。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由此而爆發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等。為挽救自身命運,統治階級內部亦進行了一些改革活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變革,使中國走上富強獨立的道路,但皆以失敗而告終。無數的仁人志士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奮戰,前仆后繼。愛國主義的浪潮,在中國近代史上洶涌澎湃,空前高漲。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篇章。
清朝十二帝順序表
努爾哈赤(天命)1616年~1626年
皇太極(天聰)1626年~1643年
福臨(順治)1643年~1661年
玄燁(康熙)1661年~1722年
胤禛(雍正)1722年~1735年
弘歷(乾隆)1735年~1795年
颙琰(嘉慶)1796年~1820年
旻寧(道光)1820年~1850年
奕詝(咸豐)1850年~1861年
載淳(同治)1861年~1875年
載湉(光緒)1875年~1908年
溥儀(宣統)1908年~19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