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傅雷的人物軼事
傅雷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重要締造者之一;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傅雷的人物軼事簡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傅雷的人物軼事
1、傅雷教子的故事。
傅雷先生愛兒子,但絕不溺愛嬌縱。他把對兒子傅聰做人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諸如穿衣、吃飯、站立、行動、說話這樣的生活小事,傅雷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比如進餐,傅雷就注意孩子是否坐得端正,手肘靠在桌邊的姿勢是否桌的人,吃飯時是否發出失禮的咀嚼聲。當傅雷發現傅陪不愛吃青菜、專揀肉吃并不聽警告時,就罰傅陪吃白飯,不許吃菜……
傅雷抓住孩子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把做人的教育貫穿在孩子能接觸到的、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步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加深孩子道德情感的體驗,培養他良好的行為習慣。正是這些做法、使傅聰從小就身心健康,舉止端莊,為傅聰長大成人后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
2、傅雷的尊嚴小故事
一年暑假,傅雷與同伴一起去同伴的爺爺家玩。同伴的爺爺是一位退伍軍官,住在一座獨院的兩層小洋房內。小男孩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一直住在爛泥屋子里的他,哪見過這樣栽著花種著草的院子和被粉刷得漂漂亮亮的房子?
特別是當同伴的爺爺和藹地叫他脫鞋進屋時,他扭捏了半天也不敢進去,因為那光滑的木質地板比他睡覺的床都不知好多少倍。最后,他在屋子里坐著,挪都不敢挪一步,生怕把地板踩壞了似的。
回家的路上,男孩是一個人哭著回來的,怎么別人家腳踩的地方都遠遠勝過自己睡覺的地方?回家后,他向母親哭訴。母親聽完后,為孩子擦干眼淚,平靜地說:"孩子,我們不必羨慕別人家漂亮的地板,再漂亮的地板也是被人踩的,只要我們好好地活著,不自卑地活著,有尊嚴地活著,任何漂亮的地板我們都可以把它踩在腳下。"那男孩擦擦眼睛,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后來,男孩讀中學了,他隨母親一起從鄉下搬進了小鎮。幾年后,歷經坎坷,他又隨母親來到上海。昔曰的小男孩,已長大成人,他走過的地板越來越漂亮,但他時刻也沒有忘記母親的話。雖然他仍舊貧窮,雖然他見過許許多多漂亮的地板,但他從來沒有自卑過、難受過,那些漂亮的地板上,只留下他昂首前行的腳印。而那些腳印,則可讓后世敬仰,因為那孩子成了大翻譯家--傅雷。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號怒庵,生于原江蘇省南匯縣下沙鄉(今上海市浦東新區航頭鎮),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重要締造者之一。
傅雷愛國事跡
一位很早就死了父親的男孩,與母親過著清貧的日子。
有一年暑假,他與小鎮上的一位同學相伴去同學的爺爺家玩。同學的爺爺是一位退伍軍官,他住在一座獨院的兩層小洋房內。小男孩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一直住在爛泥屋子里的他哪里見過這樣栽著花種著樹的院子和被粉刷得漂漂亮亮的房子啊!
特別是當同學的爺爺和藹地叫他脫鞋進屋時,他扭捏了半天,也不敢進去,因為那光滑的木質地板比他睡的床不知要好過多少倍。最后,他在屋子里坐著,挪都不挪一步,生怕把那地板踩壞似的。
后來那小男孩一個人回家了,他是哭著回來的,怎么別人家腳踩的地方都遠遠勝過自己睡覺的地方?回家了,他向母親哭訴著自己的感想。母親聽完孩子的哭訴后,為孩子擦干眼淚,平靜地說:“孩子,我們不必羨慕別人家漂亮的地板,再漂亮的地板也是被人踩的,只要我們好好地活著,不自卑地活著,有尊嚴地活著,任何漂亮的地板我們都可以把它踩在腳下。”
那男孩擦擦眼睛,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后來,那男孩讀中學了,他隨母親一起從鄉下搬進了小鎮里。幾年后,歷經坎坷,他又隨母親來到上海。昔日的小男孩,已長成了小伙子,他走過的地板越來越漂亮,但他時刻沒有忘記母親的話。雖然他依舊貧窮,雖然他見過許許多多漂亮的地板,但他從來沒有自卑過,難受過,那些“漂亮”的地板上,只留下他那昂首前行的腳印。而那些腳印,則可讓后世敬仰,因為那孩子成了大翻譯家——傅雷。
的確,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漂亮的地板”困擾著我們,我們也常會因為它們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但不管怎樣,我們都不應忘記自己的尊嚴,因為尊嚴是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它能給人以雄心和自信。
在生活中,哪怕一切都已失去,但只要有尊嚴,那便會有希望;只要擁有尊嚴,再“漂亮的地板”,我們都可以昂然地把它踩在腳下。
傅雷個人經歷
早年留學
1908年4月7日,傅雷生于中國江蘇省南匯縣傅家宅(今上海市南匯區航頭鎮王樓村五組),因出生時哭聲洪亮,長輩們便以“雷”為名,以“怒安”為字。
1912年時其父傅鵬飛因冤獄病故,由母親撫養成人。
1920年(12歲)考入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今南洋模范中學),次年考入上海徐匯公學。
1924年因批評宗教而被開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附屬中學。
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
1926年,在北伐勝利的鼓舞下,與同學姚之訓等帶頭參加反學閥運動,大同校董吳稚暉下令逮捕,母親為安全起見,強行送子回鄉。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學讀一年級。
1928年,傅雷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藝術理論。開始受羅曼·羅蘭影響,熱愛音樂。
教學生涯
1931年,傅雷回國任教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現南京藝術學院),任校辦公室主任,兼教美術史及法文,致力于法國文學的翻譯與介紹工作。次年與龐薰琹和倪貽德結成“決瀾社”。
1932年,傅雷與青梅竹馬的表妹朱梅馥結婚,朱梅馥把一切獻給了丈夫和孩子,按照他們的朋友楊絳女士的評價,朱梅馥是“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婦”,還是傅雷的“秘書”。抗日戰爭時期,留在上海,此后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曾發表親美言論。
1949年之后,曾任上海市__委員、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及書記處書記等職。傅雷學養精深,對美術及音樂理論與欣賞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遭到迫害
陷入政治旋渦
1958年,在上海“反右補課”中,傅雷被上海市作協劃為戴帽“右派分子”。上海市中共領導柯慶施執意要劃傅雷為右派,時任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周而復則認為傅雷屬于“可劃可不劃”的范圍,恰逢周揚赴上海聽取意見,柯慶施同意了周而復、周揚的意見,事后上海市中共委員會派柯靈通知傅雷該消息。但正當傅雷做了檢討,準備放下包袱時,陰謀家柯慶施卻變卦拍板把傅雷定為“右派”。
1958年,傅雷之子傅聰留學波蘭,《傅雷家書》出自這一時期傅雷與其子的書信來往中。1966年8月底,___初期,傅雷遭到紅衛兵抄家,受到連續四天三夜批斗,罰跪、戴高帽等各種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謂“__罪證”(一面小鏡子和一張褪色的蔣介石舊畫報)。
服毒自殺
1966年9月3日上午,女傭周菊娣發現傅雷夫婦已在江蘇路284路5號住所“疾風迅雨樓”雙雙自殺身亡,傅雷系吞服巨量毒藥,在躺椅上自殺,享年58歲,夫人朱梅馥系在窗框上自縊而亡。傅雷夫婦死后,骨灰原被安葬于永安公墓,后歸并到萬國公墓,之后由于____時期紅衛兵的破壞后遺失。幸有一工人原為傅雷作品的愛好者,故私藏其骨灰盒,幸免遭毀。
平反昭雪
1979年4月,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辦傅雷朱梅馥追悼會,柯靈致悼詞,宣布1958年劃為右派分子是錯誤的,應予改正;___中所受誣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徹底恢復政治名譽。骨灰移葬上海革命烈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