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是什么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是什么,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是什么
主體性=主觀性、客體性=客觀性的庸俗理解,導致了歷史唯物主義主體性與客觀性兩個基本原則的對立。事實上,無論從價值目標、理論性質還是從理論內容與自由與必然的關系來看,歷史唯物主義都堅持了兩個原則的內在統一。實踐是兩者統一的基礎,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是兩者統一的主要形式。
歷史唯物主義的主體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人對世界(包括對自身)的實踐改造原則,是從人的內在尺度出發來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則,是強調人的發展和人的主體地位對改造世界所具意義的原則。它與唯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個人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因為如此,它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形態的建構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的行動原則。舊唯物主義的客觀性,只是客體、客觀世界的客觀性。從主體性原則出發的客觀性,則是包含對象世界的、主體的和主體活動的客觀性。
主體性效應
對事物要從主體、人的實踐方面來理解,是一個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結論。在這一點上,它同某種把唯物主義解釋成"唯客體主義"的傳統偏見是格格不入的。這種傳統偏見表現為:把"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這個正確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錯誤地搬用到主客體關系上,得出"客體第一性、主體第二性、客體決定主體"這類違背事實的、宿命論的結論。實際上,這不僅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在去甚遠,就是同舊的、一股的唯物主義相比,也是一種倒退或停滯。這種"唯客體主義"式的偏見,曾長期束縛了對主體性問題的科學探討。
客觀性
在馬克思主義這里,主體性與客觀性不是對立的概念。主體,作為各種不同清況下的現實的人及其群體,首先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一一社會存在。不是人們的社會意識決定他們的社會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他們的意識。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中,包含對人的主體性做社會的、歷史的客觀性的理解。若把主體性婦結為人的精神、意識、主觀性,無視人的社會物質性、社會存在及其關系的客觀性,并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方式,而是歷史唯心主義的方式。
要求對主體做具體分析
"主體"不是一個一般的抽象或實體,它是一個關系范疇。因此,必須在具體的對象關系中確認誰是主體,把握主體的具體結構、功能、特性及其作用,探討不同層次主體間的相互關系,而不能抽象化。在理論研究中文在著把某一特殊關系層次上的特殊主體一般化的兩種極端:一種是把主體--人類或群體主體一一社會、階級、民族等當作唯一的"主體";另一種則把個別主體.-個人當作唯一的主體"。兩個極端互相排斥、二者擇一,其結果或者導致抹殺個人及其個性,或導致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而否認集體、社會,這都是違背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原則的精神實質的。這一原則恰恰表明:世界上和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多種不同層次和不同方面的主客體關系,每一關系中都有自己具體的主體。只有正確而充分地理解每一主體各自的特點和作用,才能科學他說明其關系的存在和發展,而不能把不同的關系及其主體混為-談,互相取代。
強調人權和責任相統一
承認主體的具體地位和作用,正是為了科學地確立人在自己的實踐和認識中應有和能夠承擔的權力和責任的界限,并使二者合理地統一起來。任何把主體性原則理解為人可以隨意地千事,只要權力不負責任,達到"絕對意志自由"之類的想法,至少是一種片面化的想象。權力和責任都來自主體的實際地位和作用,權力和責任又是彼此不應分離的。在客體面前,主體的權力所在也就是責任所在,反之亦然。因此,任何現實的主體(人類、社會、階級、個人)從主體性原則所得到的第一條啟示,就是要自覺地認清自己的權力和責任及其統一,而不是其它。在這個意義上,主體性原則也可以說正是加強主體自身建設與充分發揮主體玖造世界的能動性相統一的原則。
獨特性
它并不否認客體性原則,這兩看的相互制約和相互補充才能保證認識和實踐富有成效。它們各有自己的側重功能,對于我們的思想和工作來說,同樣都是必須遵循的。但是比較而言,特別是當代歷史條件下,主體性原則有著更為深刻、積極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看了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