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歷史介紹
彭城之戰源于中國楚漢戰爭中,項羽擊敗劉邦于彭城(江蘇徐州)的一次奔襲戰。漢王元年二月,劉邦乘田榮起兵反楚,項羽出兵齊地(山東大部)之機,襲占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漢王二年四月,齊、楚軍膠著于城陽(今山東菏澤東北),楚都彭城空虛。劉邦即以項羽殺害楚懷王為口實,在洛陽聚集各路諸侯聯軍56萬,分路進攻彭城。
事件基本介紹
漢王元年二月,劉邦乘田榮起兵反楚,項羽出兵齊地(今山東大部)之機,襲占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二年四月,齊、楚軍膠著于城陽(今山東菏澤東北),楚都彭城空虛。劉邦即以項羽殺害楚懷王為口實,在洛陽聚集各路諸侯聯軍56萬,分路進攻彭城。
漢將曹參、灌嬰、周勃等率軍從圍津(今山東東明)渡過黃河,攻占煮棗(今山東東明南),擊敗楚大將龍且、項佗于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兵抵胡陵(今山東魚臺東南),從西北面抄襲彭城;薛歐、王吸、王陵率軍由宛(今河南南陽)經葉縣(今河南葉縣西南)出陽夏(今河南太康),從南面攻楚;劉邦率夏侯嬰、盧綰及各路諸侯軍經曲遇(今河南中牟東北),向東南攻占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時,彭越率3萬人馬歸附。為掩護聯軍側后,劉邦拜彭越為魏相,令其攻占梁地(今河南東北部)。此后,劉邦軍由西向東連克碭(今河南夏邑東南),蕭(今安徽蕭縣西北),順利攻占彭城。
項羽聞訊,留部將繼續攻齊,自率精兵3萬由魯(今山東曲阜)迅速南下,出胡陵占領蕭縣,切斷聯軍退路,隨后,由西向東反攻。楚軍乘劉邦縱情享樂,疏于防范之機,晨時開始進攻,中午即大破聯軍,將劉邦所部擠壓于谷水、泅水(位于今江蘇徐州市西)之地。聯軍自相踐踏,被楚軍斬殺10余萬人,余部向西南山地潰退。楚軍追至靈壁(今安徽濉溪西南)的睢水再殲聯軍10余萬漢軍逼入睢水,并圍困劉邦,意圖生擒。值大風驟起,飛沙走石,劉邦率數十騎乘機逃走。此戰,劉邦遭到嚴重挫折,諸侯紛紛背漢向楚。
詳細介紹
劉邦進軍關中,定三秦時,項羽正率主力攻齊,知悉關中的情況后,項羽在回師擊漢還是繼續攻齊問題上舉棋不定。就在項羽猶豫不決時,劉邦讓張良致信項羽,表示:漢王失職(未得關中王之位),欲得關中,如約(楚懷王與諸將之約)即止,不敢東。以麻痹項羽,并將田榮、彭越反楚書信送給項羽,聲稱:齊俗與趙并滅楚。項羽果然上當,不再疑慮劉邦,繼續全力攻齊,僅命鄭昌為韓王,領少量兵力防備劉邦東進。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一月,楚軍在城陽(今山東鄄城東南)大破齊軍,田榮敗退到平原(今山東平原南),被當地人殺死。項羽另立田假為齊王,繼續進軍北海(今山東東北部)。楚軍沿途燒夷齊城廓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民相聚而叛之。四月,田榮弟田橫收編數萬殘兵,立田榮子田廣為王,占據城陽一帶,在齊地百姓的支持下,與楚對抗。楚軍接連失利,陷入困境。
此時,劉邦已奪取了三秦絕大部分地區。十月,劉邦率軍由函谷關出陜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東進,河南王申陽投降,繼而又迫降韓王鄭昌。三月,劉邦將關中軍務全部交給韓信,自領大軍由臨晉(今陜西大荔東)東渡黃河,魏王豹未作抵抗即歸附劉邦,并協同漢軍攻下河內地區,殷王司馬卬也歸降劉邦。接著,劉邦又南渡黃河,到達洛陽新城,在這里,他接受了董公的建議,為義帝發喪,號召諸侯共擊項羽,為義帝報仇。四月,劉邦率5個諸侯的聯軍共56萬人,直撲彭城。在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彭越率3萬人歸漢,劉邦命他略定梁地。聯軍沿途未經戰斗,乘虛占領了彭城。劉邦入彭城,滿足于已得勝利,盡收項羽宮中貨寶美婦,整日飲酒高會,疏于戒備。
項羽聞彭城失陷,大驚,命諸將繼續攻齊,自率3萬精銳騎兵急馳還救彭城。楚軍由魯南(今山東西南部)出胡陵(今山東魚臺東南),進至蕭(今江蘇蕭縣西北),首先擊潰漢軍一部。接著又繞道至彭城西、南兩面,切斷了聯軍歸路。拂曉時,楚軍由西向東猛襲聯軍側背,聯軍亂作一團,自相踐踏,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至中午,聯軍大敗。楚軍將聯軍壓縮于谷水、泗水(今江蘇徐州西),斬殺十余萬人,接著南追潰敵至靈壁(今安徽淮北市北)以東的睢水之上,又殲滅十余萬,睢水為之下流。聯軍被楚軍緊圍3重,劉邦無法逃脫。突然大風猛襲而來,一時間飛沙走石,亂軍中,劉邦率十余騎終于突圍而逃,奔至滎陽。
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其父及妻子呂雉都被楚軍俘獲,眾諸侯也紛紛背漢向楚。項羽在這一戰中,充分表現了他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軍事指揮才能,飛兵千里,以少勝多,幾乎全殲劉邦軍。但是,項羽沒有乘勝窮追劉邦,使劉邦又一次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戰爭影響
漢軍統帥劉邦從開始就被楚軍咬住,在彭城西用舊情使楚將丁公放自己一馬,逃出彭城被楚軍圍住,由于大風吹散楚軍陣型,劉邦得以逃脫。劉邦此時向北逃跑,過老家沛縣,欲收家小向西。卻引來楚騎,家小被楚抓到,靠推兒子女兒總算逃過一劫。
劉邦老婆呂后的兄長呂澤跟隨劉邦參與彭城之戰,戰敗后先帶兵逃到下邑。劉邦繞了大圈子跑到下邑,收其散兵才緩過勁。
此戰可以以完勝結局,不但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更扭轉了項羽四面楚歌,孤立無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據楚漢戰爭的主動權。在大的政治環境方面,原來投向劉邦的盟軍此時又背叛劉邦,或則投靠項羽,如塞王,翟王。有的則重新脫離劉邦的控制走向劉邦的對立面,如魏王豹,陳余。
但是這場完勝的戰役卻留下了遺憾,在此戰并無抓到主帥劉邦,使劉邦逃往西邊,占據滎陽成皋之地利,依靠關中漢中之資源。拉開四年之久的楚漢角逐戰,最后依靠優越的地理和物質資源以及項羽后方的游擊戰大師彭越,并且整個集團的優勢力量,終于拖跨項羽,贏得天下。
戰爭思考
彭城之戰項羽在面臨盟友背叛,孤立無援,自己孤軍深入,后方失守,兩線作戰,兵力懸殊的種種危機,而大膽使用戰略奇襲,用3萬騎兵全殲劉邦聯軍56萬,獲得空前絕后的勝利。其戰略之大膽,謀略之深遠,部署之完美,兵力之懸殊,行軍之迅速利落,攻擊之準確老辣,戰術之巧妙有效,戰果之輝煌無敵,無不令人咋舌!
而此戰在如此不利的形式下,創造如此輝煌的戰績,其勝利的原因在哪呢?表面上看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后人歸為劉邦的輕敵大意,聯軍的戰斗力低下。楚軍的出其不意和英勇善戰!如果是這樣分析就太淺薄了,劉邦為什么這么大意?劉邦的諸多謀臣大將難道沒有一個謹慎小心的嗎?實際上彭城之戰,當時有一個將領帶幾萬士兵抵抗項羽一段時間就可以讓聯軍組織軍隊抵抗,利用數量的優勢擊敗項羽。雖然聯軍不好指揮,戰斗力低于項羽軍。但是劉邦的20多萬軍隊可是久經沙場的精銳,何至于讓三萬楚兵一敗涂地?
研究彭城之戰前因后果,不得不佩服項羽的軍事天才和戰略創新!項羽之所以取得世界上空前絕后的勝利在于:
一、戰前的深謀遠慮,大膽布局。
早在劉邦聯軍東進時,項羽就謀劃以彭城為誘餌布局這場偷襲戰。從戰略上是個及其大膽冒險的戰略。首先要分兩線作戰,既要保證戰略偷襲的勝利,又要嚴防齊國趁機包抄。關鍵是在千里之外就要確定其戰略奇襲的目標和劉邦聯軍的弱點,這不但要豐富的軍事經驗知己知彼的眼光還要一個堅定的不為外界所動的平常心。
二、突襲的迷惑性隱蔽性及喧張效果
要偷襲本身就有其如何不讓敵人知道的問題,何況是戰略大奇襲!項羽在這個方面,用大部隊繼續攻齊國作為迷惑敵人的“正兵”,自己只帶3萬兵力為奇兵用“間接路線”偷襲敵方的后翼。這完全可以算上正奇運用的典范!
而長途千里,繞一個大圈子到敵方后路,期間如何不為對方所知,難度其所作隱蔽性可想而知!
在劉邦聯軍剛入彭城還在打探北邊項羽消息的時候,項羽突然從后方進攻,其喧張效果對敵人的震撼效果可想而知!
三、出眾的戰場洞察力及耐性
項羽繞道彭城西南的蕭,期間潛伏下來等待劉邦諸軍全部進彭城,并在早晨攻擊敵人后翼。這里需要及其出眾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進攻地點,時間。而又要極大的耐性等待敵人最松懈的露出破綻的時候進行攻擊。而項羽的選擇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四、出眾的戰場指揮能力和正確的戰術選擇
面對敵人的數量優勢但是聯軍的指揮不協調。項羽采用直接進攻劉邦指揮中樞的戰術,咬定司令部追著猛打。使劉邦的指揮系統癱瘓,至始至終無法組織軍隊抵抗。這里必須清楚知道劉邦的部署及戰前大量收集情報。由于兩方兵力懸殊,項羽采用驅趕引誘使其到河邊自相殘殺,互相踐踏,最后落水而亡。
五、戰術的革命與技術的革新
此戰項羽(也是中國)第一次用騎兵獨立作戰,造成了技術效果是輝煌的,其戰斗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這是第一次完全由騎兵對步兵造成的巨大勝利,它的歷史性是空前的!也是一次技術上的革新,一次技術上勝利!這種勝利成就了以后騎兵的輝煌!
最后由于項羽自身的戰略眼光,戰術手段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勝利,項羽能在局勢如此不利的情況下迅速找到對方弱點,并且完成一次空前的戰略計劃。但是這種勝利不具有任何普遍性,一個真正的名將就善于利用一切機會完成別人無法完成的勝利。“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只有在危機和劣勢的情況下創造的奇跡才更讓人難忘,從軍事上來說惟有項羽前次經典戰例巨鹿之戰可以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