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的作品思想
引言:書中的思想糟粕也有不少。充斥書中的大量陰陽災異、圖讖祥瑞,乃至望氣相面、因果報應、神怪異聞等,給人以陳腐、庸俗之感。
《梁書》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的?!读簳钒炯o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梁書的作品思想
《梁書》在思想上值得稱道之處不多。但它在對歷史變化的看法上,闡發了一些可取的觀點。姚氏父子都是歷經數朝的史學家,梁、陳以至隋、唐之際歷史的盛衰興替、風云變化,促使他們進行認真的思考。書中闡述出的人事對于歷史變化起著重要作用的觀點,當是他們思考的結果。書中對于政權興起的解釋,雖然使用了一些天意、歷數等。陳腐的詞匯,但把落腳點還是放在了人事與人謀上。對蕭衍建立梁政權和梁朝早期的治績,書中作了充分肯定:“高祖英武睿哲,義起樊鄧,仗旗建號。……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梁書》卷3《武帝紀》)在此,人們看到的是杰出人物的歷史活動,而不是天意、天命在支配人間治亂。
對于輔佐新朝的文臣武將,書中也注重稱道他們個人的才華謀略。《梁書》強調英雄創造歷史,同科學唯物史觀不可同日而語,但在當時,同神意史觀相比還是有進步意義的。
書中的思想糟粕也有不少。充斥書中的大量陰陽災異、圖讖祥瑞,乃至望氣相面、因果報應、神怪異聞等,給人以陳腐、庸俗之感。宣傳佛、道等宗教迷信,也是書中存在的問題?!读簳分械摹短幨總鳌罚煌凇逗鬂h書》的《逸民傳》,傳中所記除了有名的道士,就是奉持佛法的居士。這一方面反映了正宗史學的時代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姚氏父子的思想情趣。
梁書作者姚察介紹
姚察
姚察(533—606),字伯審,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先后在梁、陳、隋三朝做官,參與修史工作。他在陳朝時,開始撰梁、陳二史,未成。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詔繼續撰梁、陳二史。據說,姚察“博極墳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葉所分,官職姻聚,興衰高下,舉而論之,無所遺失。”在門閥風氣很盛的南北朝時期,史學家的這種學識和修養無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姚察終于未能完成梁、陳二史,就在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去世了。臨終之前,他告誡兒子思廉一定要“續成其志”。
姚思廉
姚思廉繼承了父親遺志,為父親守喪期滿,即上表陳述父親遺愿,請求繼續修撰二史。隋煬帝下詔準許后,他一直在為此努力工作。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他又受詔同秘書監魏征同撰梁、陳二史。在父親遺稿的基礎上,他進一步采擇謝昊、顧野王諸家舊作,經編纂校注,于貞觀九年(635年)修成《梁書》、《陳書》。這兩部史書的總論為監修魏征所作,其余部分都是姚氏父子幾十年心血的結晶。
姚思廉(557~637年),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稱。陳時任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滅后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著手的梁、陳兩代歷史。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于三代”。大業二年(606年)姚察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這兩部史書。貞觀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后官至散騎常侍。三年(629年),奉詔撰梁、陳二史。他參考諸家著述,貞觀十年撰成《梁書》。書中有二十六卷梁朝前期人物列傳的卷末論贊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這些部分是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詔撰《梁書》時,已年過七旬。太宗命秘書監魏徵主持梁、陳、齊、周、隋五史的修撰,并參預撰寫論贊,所以卷六敬帝紀后總論梁朝一代興亡的論贊署名“史臣鄭國公魏征”。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