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茶館》
《茶館》,中國話劇名,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劇中故事全部發生在北京城一個茶館里,茶館里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作品介紹
話劇《茶館》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創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話劇劇本,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焦菊隱、夏淳導演,于是之、鄭榕、藍天野、英若誠、黃宗洛等人主演,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后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板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 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后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里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柜改良經營,把茶館后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柜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
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后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延伸閱讀
老舍茶館是以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劇命名的茶館,始建于1988年,現有營業面積2600多平方米,集書茶館、餐茶館、茶藝館與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大茶館。
在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環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賞到一臺匯聚京劇、曲藝、雜技、魔術、變臉等優秀民族藝術的精彩演出,同時可以品用各類名茶、宮廷細點、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
自開業以來,老舍茶館接待了近47位外國元首、眾多社會名流和200多萬中外游客,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連接國內外友誼的“橋梁”
作品評價
《茶館》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悲劇。在那種年代,壞人囂張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國,又終無前途的人,他們的悲劇是沒有看到真理的悲哀,這都顯示了老舍先生劇作深刻的革命性。
舞臺上的《茶館》煥發了劇本的全部光彩。臺上的人物,不像是在演,而使人感覺是在生活,在那些年代里闖蕩、掙扎、作孽、腐爛下去。應該說,北京人藝有一批了不起的演員,他們的身上閃射出藝術家魅人的光輝。
——曹禺
我們都認為整個戲必須緊緊抓住生活的真實感,一定要使演員從生活入手,要在豐富的生活想象中,通過深刻的體驗,去獲得人物的自我感覺,然后才能隨著作者的筆鋒,在舞臺上縱橫馳騁、嬉笑怒罵、小大由之。
《茶館》的演出,雖然得到作家的肯定和觀眾的歡迎,但不能說這就是惟一正確的演出處理,更不能說已是完美無缺了。隨著戲的不斷演出,還應不斷探索,以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去充實它。
——夏淳
創作《茶館》的最初意圖和我們國家的第一部人民憲法有關,所以,戲是由現代歷史上有名的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運動寫起。但是,在寫作過程中,逐步演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差不多已經看不見原來的意圖了。現在大家看到的三幕話劇是以一個茶館為中心,通過七十多個人物和一系列小故事描寫了五十年的變遷。在三幕戲里葬送了三個不同的時代——大清帝國、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胡絜青
《茶館》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在同情,不僅僅是憐憫,而是道出了他們悲劇的命運,道出了社會的局限性和人們精神的局限性。
——舒乙
《茶館》的出現是話劇舞臺上現實主義的巨大勝利。作者所規定的場景,所選擇的人物,極為準確地顯示了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中滄桑變幻的社會縮影。這里沒有一個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然而寫的是真實的社會歷史;這里只寫了社會的一個極小極小的角落,但是我們在舞臺上看到了整個復雜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