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是一本由明末凌濛初編著的擬話本小說集。于1632年(崇楨五年)成書刊行,與作者前著《初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
二刻拍案驚奇內容簡介
《二刻拍案驚奇》,擬話本小說集,凌濛初編著。它同作者稍前刊行的《初刻拍案驚奇》一起,合稱“二拍”,是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寶庫之一。通常亦與馮夢龍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并稱,稱為“三言二拍”。
《二刻拍案驚奇》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續前緣》與《初刻拍案驚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鬧元宵雜劇》系雜劇,故實有小說38篇。《二刻拍案驚奇》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擬話本”形式,描寫了眾多引人入勝的故事,概括地說,該書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表現愛情婚姻和兩性關系;二、表現封建官吏的思想行為;三、表現商人生活。
二刻拍案驚奇創作背景
《二刻拍案驚奇》題材大多取自《太平廣記》、《齊東野語》、《夷堅志》、《剪燈新話》、《剪燈余話》及其他典籍,經過作者凌濛初的再加工和再創作,融入了凌氏本人的思想個性,體現了凌氏本人的藝術構思和藝術風格。所以“二拍”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擬話本小說集而有較大的影響,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二刻拍案驚奇》直接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作者科場失意,遂“取古今所聞一二奇局可紀者”,“演而成說,聊抒胸中壘塊”;其二是作者受了馮夢龍編纂“三言”的影響。凌氏出身于書商之家,見馮夢龍“三言”“頗存雅道”,“一破今時陋習”,且又頗為暢銷,遂“取古今來雜碎事可新聽睹、佐談諧者,演而暢之”。凌濛初雖仿效馮夢龍編著“二拍”,但他的思想較之馮夢龍卻相對復雜保守,故“二拍”的思想內容較之“三言”也多落后保守的傾向,表現出矛盾復雜的狀況。在藝術上,凌氏卻并不步趨馮氏,而能“化神奇于臭腐”,形成“拍案驚奇”的藝術效果。[4]
在該書《小引》中,作者自言:“顧逸事新語可佐談資者,乃先是所羅而未及付之于墨,其為柏梁余材、武昌剩竹,頗亦不少。意不能恝,聊復綴為四十則。其間說鬼說夢,亦真亦誕,然意存勸戒,不為風雅罪人,后先一指也。竺乾氏以此等亦為綺語障,作如是觀,雖現稗官身為說法,恐維摩居士知貢舉,又不免駁放耳。”
點評鑒賞
《二刻拍案驚奇》的思想內容和創作旨趣與《初刻拍案驚奇》一脈相承,反映明代后期市民階層的社會生活更為廣闊,凡是人倫道德的各個主題,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同時,明末內憂外患紛起,社會矛盾更加復雜尖銳,這一狀況,《二刻拍案驚奇》表現得也比《初刻拍案驚奇》更為充分,諸如貧富懸殊造成的心理傾斜,官僚腐朽造成的社會動蕩,封建婚姻制度激起的青年男女的反抗,新興商人階層對士農工商四民秩序的挑戰,淫靡世風膨脹起的人欲對天理道學的反叛等等,勾勒出一幅晚明社會日薄西山的慘淡圖畫。
概括來說,《二刻驚奇拍案》的思想內容是比較復雜的,但從總體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興的市民階層的思想觀念,其所提倡的傳統道德中也有不可否定的健康成分,主流還是比較好的,如商人由厄運而致富,讀書人由貧寒而成名;清官們斷案如神,貪吏們枉法如虎;惡棍們奸淫攬訟,騙子們爾虞我詐;青年們怎樣追求忠貞不貳的愛情,而封建禮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劇,其中偶然有庸俗趣味的描寫,如寫得較為露骨的性欲,但正如《二刻拍案驚奇.小引》作者所說的,是“意存勸戒,不為風雅罪人”。雖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時便做不到這一點,在作品但這一點也可以理解為“食色、性也”,亦可認為是作者重視人性,尊重人性的表現。至于獵奇之類,《初刻拍案驚奇.緒言》作者自言:“事類多近人情日用,不甚及鬼怪虛誕。正以畫犬馬難,畫鬼魅易,不欲為其易而不足征耳。亦有一二涉于神鬼幽冥,要是切近可信,與一味駕空說謊,必無是事者不同。”[5]
藝術成就上,一般認為比馮夢龍的“三言”不及。該書主要特色是將故事說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一方面,把簡單的素材作藝術加工,另一方面,抓住小說的娛樂性,用奇異巧妙的情節,令讀者產生了拍案叫絕,“拍案經奇”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二拍”中情節曲折離奇,充滿巧合的作品不少。人物刻畫上,《二刻驚奇拍案》除了有傳統的人物形象如帝王將相,王孫小姐或義士俠客外,特別引人注目的還有一大批商人,作者用肯定和歌頌的態度去寫這一批以前被人看不起的人物,而且寫得栩栩如生,有聲有色,成為該書內容上顯著的一個特點。此外,語言通俗簡練;情節曲折起伏,撲朔迷離,然又合乎情理;人物內心刻劃細致入微,藝術形象栩栩如生,歷來評價甚高。
《二刻拍案驚奇》中的《疊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顯靈》、《硬勘案大儒爭閑氣,甘受刑俠女著芳名》、《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李錯認舅,劉氏女詭從夫》等篇較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