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鄭和的趣聞
鄭和下西洋大家都知道,可是鄭和是太監為什么卻子孫滿堂?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名人鄭和的趣聞,看完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歷史名人鄭和的趣聞:
據資料介紹,鄭和是我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軍事家。1371年,他生于現在的云南省晉寧縣昆陽鎮,他12歲被凈身入宮,34歲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歷時28年,比西方著名航海家哥倫布、麥哲倫航海早半個多世紀,開創了我國通往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不愧為航海的先驅、海上的巨人、中華民族的驕傲。
但據相關報道,2005年有記者專程赴鄭和故鄉云南晉寧縣昆陽鎮采訪。當時,記者不僅參觀了鄭和紀念館、馬哈只墓、鄭和故里遺跡、碑林等文物史跡等,還對鄭和的家世、偉績等進行了了解,特別是找到了鄭和第十八代孫鄭思良先生做了采訪工作。
從上述介紹,筆者注意到了一個細節,鄭和是12歲就凈身入宮的,何以會擁有后代并子孫滿堂呢?
筆者以前也曾就這個問題尋找了許多資料,都不得而知其真正原委。后來,還是看到鄭和第十八代孫鄭思良先生的介紹,才徹底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原來,在明洪武十四年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為掃清云南的梁王(元朝殘余勢力),調集30萬大軍發起進攻。戰爭結束后,明軍在經過昆陽時,把在滇池邊玩耍的12歲的小鄭和(當時還是名叫馬和,后來是皇帝賜姓鄭的)與他的伙伴抓到南京。鄭和在明朝皇宮里被閹割后做內宮太監。后來,鄭和的長兄馬文銘把他的長子馬恩來過繼給鄭和,馬恩來后來也跟隨鄭和改姓鄭。鄭恩來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鄭萬顯,一個是鄭庭顯,所以子孫后代就不斷沿襲下來,代代相傳。目前在世界上鄭和的后裔三支:一支是云南玉溪的一支;另外是江蘇南京一支;還有就是泰國清邁一支,人們稱為“三支四地”。多出來的這一地,就是昆陽鄭和的出生地,三支四地總人數約400多人。
看到鄭和子孫滿堂的現象,不禁讓我們很是替鄭和這位明朝時期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先人感到高興。盡管不是嫡生的子女,但畢竟也算是后裔,總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經過明初幾十年的發展,明朝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實力增強。雄才大略的明成祖,產生了派遣使團出海,與西洋各國往來貿易、宣揚國威的想法。但據推測,明成祖遣使遠航的動機中,還有私人打算。
南京宮殿大火撲滅后,并不見建文帝尸身。建文帝是不是像傳聞那樣,逃到海外去了呢?萬一他再利用皇帝身分,號召人們回來討伐自己,豈不麻煩!不管怎樣,還是派個信得過的人出去看看放心點。
明成祖一直在物色一個能為他承擔如此重大使命的人。
還是在明太祖的大軍征討盤踞云南的元朝勢力梁王時,曾帶回一個十二歲的孩子,送入宮中做小太監。這個孩子姓馬,小名三保,回族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朝拜過伊斯蘭圣地天方(麥加)。孩子聰明伶俐,討人喜愛。明太祖將他送給燕王朱棣做侍童。
三保成人后更加帥氣,身高體壯,聲音洪亮,精明能干,機敏過人,深得燕王的信賴。在“靖難”之役中,他立過戰功,被燕王賜姓名為鄭和,提升為內宮太監的首領。
忠心耿耿、文武雙全的鄭和就成為明成祖最合適的人選。
經過幾年的準備,以鄭和為欽差使臣的使團組成了。這個使團包括各級官員、士兵、水手、航海技工、醫生、翻譯共二萬七千八百多人,海船六十多艘。海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在當時世界上屬于第一流,航海技術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公元1405年7月11日,鄭和船隊從江蘇太倉劉家港起錨出海,開始了第一次遠航,前往西洋。當時的西洋,指中國南海以西的地區。
第一站,船隊訪問了占城國。占城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對中國很友好。鄭和到達時,占城國王騎著大象,率領臣民,穿戴著鮮艷的民族服裝,出城迎接。
鄭和宣讀了明成祖的詔書,傳達了友好往來的愿望,并贈送了禮品。國王非常高興,同意派遣使臣回訪。
接著,鄭和訪問了爪哇、舊港(今印尼巨港)、蘇門答臘、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等國家和地區。在爪哇,鄭和饒有興趣地參觀了充滿當地民間風情的“步月行樂”游戲。農歷十五的夜晚,明月中天。椰樹林中,成群的姑娘,嚼著檳榔,挽著手臂,唱著民歌,慢慢地繞著一間間房舍行走。當歌聲透進木屋時,屋里的主人會興致勃勃地走出屋來,撒一把錢,姑娘們嘻嘻哈哈地拾著小錢。
但當鄭和的船隊經過馬六甲海峽時,遇到了一伙海盜。海盜的首領叫陳祖義,廣東人,洪武年間糾集同伙,在大海上橫行霸道,搶劫過往的商船,殺人劫貨,無惡不作。
陳祖義想乘機搶劫鄭和船隊。鄭和也想就此消滅他們,為當地百姓除害。陳祖義先接到鄭和的信,表面答應投降,暗地里卻準備乘黑夜偷襲寶船。
漆黑的夜晚,十幾艘海盜船悄悄地駛向鄭和船隊。海盜船前低后高,行駛靈活,跑得快。陳祖義非常得意,他握緊手中鋒利的刀,兩只貪婪的眼睛盯著那高大瑰麗的寶船,心中想著船中的珍寶。
但鄭和早得到密報,作好了迎戰準備。當海盜船進入伏擊圈后,大船桅桿上一盞紅燈高高升起,接著是一片燈籠火把,將海面照得通亮。海盜船被大船包圍,不到一個時辰,就被全部殲滅,陳祖義做了俘虜。鄭和一鼓作氣,又將陳祖義在舊港的老巢也端掉了。
鄭和第一次遠航于公元1407年結束。接著,作第二次遠航。到公元1421年,一共遠航五次。除上面提到的國家外,還到過暹(xiān)羅(今泰國)、真臘、淡馬錫(今新加坡)、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柯枝(今印度柯欽)、忽魯謨斯(今屬伊朗)、祖法兒(今佐法兒,在阿拉伯半島)、木骨都束(今索馬里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亞境內)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東非海岸。
鄭和每到一地,都受到熱烈歡迎和友好接待。他每次結束訪問,回到南京時,都有許多外國使團,其中有國王和王族,隨同來到中國。他既帶回了各國人民的友好情意,也帶回許多當地的特產與珍禽異獸,如胡椒、硫磺、象牙、龍腦、寶石及獅子、金錢豹、長頸鹿、長角馬哈獸、獅子、駝鳥等。
明成祖雖然沒有打聽到建文帝的確切下落,但對鄭和船隊的成績非常滿意。他特地書寫碑文,樹立石碑,作為紀念。
鄭和第六次遠航歸來,明成祖去世。新皇帝不到一年也死了,再繼位的宣德皇帝才兩三歲,顧不上遠航的事。公元1430年,朝廷才又啟用鄭和作第七次遠航。此時他已經六十歲,仍毅然擔起重任,漂洋出海,弘揚國威。但他這次出海歸來不久就去世了。有人說,他死在歸國的途中。
鄭和的遠航,展示了中國當時高度發展的航海技術與造船水平,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不倦的求知精神,加深了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許多亞非國家還保留鄭和的遺跡,如爪哇的“三寶壟”、泰國的“三寶廟”、印度古里的紀念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