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袁崇煥簡介
袁崇煥,字元素,明末著名軍事家。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指揮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力挫后金八旗,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名人袁崇煥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名人袁崇煥簡介:
袁崇煥字元素,號(或字)自如,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廣東省東莞市)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將領。入兵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指揮寧遠之戰、寧錦之戰。但不救朝鮮,擅殺大將仍觸兵家大忌。后被崇禎帝以誅殺毛文龍、己巳之變護衛不力以及擅自與后金議和等罪名正法。清乾隆大興“文字獄”,清政府為貶損明朝君臣在百年后杜撰了皇太極以“反間計”構陷袁崇煥的故事,史學界至今爭議頗大。袁崇煥曾為魏忠賢建祠,大學士韓爌云:“袁崇煥…,亦俱建祠,但與諸奸宜減等論。”
一些史料記載,南明政府早在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前多年,就曾經為袁崇煥平反:錢海岳先生的《南明史》詳細記載了南明政府對袁崇煥的三次平反,層次不斷提高。
(崇禎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極恩詔》……又復袁崇煥、趙光抃原官。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禎死后于南京即位登基。袁公于崇禎三年冤殺,趙光抃在崇禎十六年冤斬。崇禎十五年,薊州被圍,光抃授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州、永平、山海關、通州、天津諸軍務。光汴治軍嚴謹,作戰驍勇,臨危不懼。光汴至薊州前線,率二騎沖破重圍疾馳入城,城上歡呼“新督蒞任”,滿寇望而驚嘆,薊州之圍遂解。光汴率部援南闖北,“不釋鞍甲者七閱月,斬虜首千六百有奇”。十六年初夏,在截擊滿寇歸路的螺山戰役中,明軍將領各保實力,互不協同作戰而被敵各個擊破。后來皇帝卻逮捕光忭,作為替罪羊殺害。
弘光元年二月,(安宗)予袁崇煥、王在晉祭葬。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王在晉在崇禎朝為兵部尚書,因張慶臻改敕書事牽連,被崇禎帝處罰過當,革職回家死去。
昭宗以鄺露言,謚袁崇煥“襄愍”。明昭宗即永歷皇帝。鄺露在永歷朝任中書舍人,在1650年清寇廣州十二日大屠殺中遇難,“襄愍”解釋為:“甲胄有勞曰襄”(見《正義.謚法解》);“佐國逢難曰愍”(見《經世大典.臣謚》,劉熙曰:志義未究,遇難而死,可閔惜者也,故曰愍”)。屬于贊揚性的褒謚,用來表揚有軍功但蒙冤遇害的大臣。熊廷弼抗敵有功卻被閹黨殺害,崇禎為他平反后,贈給熊廷弼的謚號,也是“襄愍”。被閹黨余孽陷害的袁崇煥平反后,因為他立功和蒙冤的情況與熊公類似,政府就贈予了同樣謚號,也是情理之中。
歷史評價:
“只認定‘不怕死、不愛錢’與‘曾經打過’十個字耳。強敵壓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煥為關門必不可發一援寧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亦但是置將與卒耳。而崇煥置母妻子百口於軍中。紙上甲兵,禁中頗牧人,可自命也。而實從矢石鋒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膽氣較練,而伎倆較實。”(《崇禎實錄》卷八)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為之。而該道員缺,則聽崇煥自擇以代。”(《明熹宗實錄》卷六八)
“初,虜勢張甚。人心惶駭欲遁。自崇煥堅拒,氣始振。關外九城得屹然拱護山海……藤縣(袁崇煥)之于東陲,亦勛勞多矣!初,經略高第議棄寧前錦右。果如其說,則遼西將非國之有也。賴藤縣力持,成寧遠之功,士氣少奮。”(《國榷》)
“柳河敗績,士卒西奔。崇煥狂呼邀截,使各還守信地。關外城堡幸爾得存。至于寧遠解圍,誓眾效死。金啟倧一炮打壞虜營一角,虜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煥雖死于法,不可頓沒其功也。”(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天啟六年正月)
“(袁)軍門領諸將及一萬四千兵……由間路馳進北京,與賊對陣于皇城齊化門。賊直到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十數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兵三十里。賊之得不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朝鮮《仁祖實錄》卷二十二)
“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而崇煥先置于極刑,妻子流數千里,刑浮于罪,冤哉!”(《明季北略》二十四)
“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明史·袁崇煥傳》)
“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清高宗實錄》)
“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系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梁啟超《袁督師傳》)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的故事:
袁崇煥是皇太極的大敵。寧遠一戰,努爾哈赤就死在袁崇煥的紅衣大炮下,此仇可謂不共戴天。皇太極日思夜想,決定設計除掉袁崇煥。
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遠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煥一聽說北京被圍了,他就調集部隊"勤王",親率九千騎兵來保衛京師。皇太極一風袁崇煥被調到北京,正好施反間計。于是他幾天沒有作戰,親自布置了一個反間計。他抓了個明朝太監,關在一個屋子里,然后布置了兩個將領:鮑承先和高鴻中,兩個都是漢人,到這個屋子的隔壁高聲談論說:"這一次我們必勝了!"另一個則發問說:"為什么呀?袁崇煥可是非常厲害的!""呵呵,現在根本不必擔心他了,今天早上,袁軍那邊過來人了,和大帥交談了很久,這樣里應外合豈不是馬上就會取勝?"太監假裝睡著,聽了個清清楚楚,過了一天,皇太極親審太監,也沒問出什么有價值的消息,就把太監放了。太監回到皇宮,報告了崇禎皇帝,本性多疑的崇禎皇帝頓時信以為真,向群臣宣布袁崇煥通敵!
十二月初一,崇禎皇帝假意召袁崇煥到宮里頭議軍餉,袁崇煥已經是馬無料草、人無糧食,聽說議軍餉便不假思索領命前去。崇禎皇帝又以怕敵軍突襲為借口,不開城門,而是讓袁崇煥坐到一個筐子里頭,拿繩把筐子吊到城上袁崇煥一進城立刻被逮捕,下錦衣衛獄。第二年八月十六,袁崇煥被處以"凌遲",被劊子手拿刀一片片片他的肉,片得身體和魚鱗一樣,鮮血淋漓。明代計六奇寫的《明季北略》中講了這個事情,片下袁崇煥一片肉,立刻就有人花錢買來,就著酒喝,邊喝邊罵。可憐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
清朝入關以后修明史,寫到袁崇煥的傳記時,翻出當時的滿文檔案來,此事才大白于天下。
袁崇煥的故事:寧遠大捷
明朝內部君臣之間、宦官與東林黨人之間的斗爭,愈演愈烈,努爾哈赤在遼東卻取得節節勝利。先是攻陷開原,接著又奪取鐵嶺。公元1621年農歷三月,攻下了沈陽。沈陽是遼陽的屏障,明朝遼東的最高行政與軍事長官都駐在遼陽。遼陽自然成了努爾哈赤下一個目標。遼陽一失,明朝在遼東的勢力便全面崩潰。
為了保衛遼陽,明軍在城墻周圍挖了三四道寬寬的壕溝,注入河水,城上又安置了火炮,但還是沒有阻擋住努爾哈赤的進攻。就在明軍出城與敵軍作拼死戰斗時,混入城里的奸細突然放起火來,城內城外的明軍一片混亂,城池很快被敵人占領。遼陽的高級官員、將領們,戰死的戰死,自焚的自焚,上吊的上吊。遼河以東大小城池七十余座都不再歸屬明朝。
遼陽南面有個廣寧衛(今遼寧北鎮),遼陽失陷后,廣寧衛是明朝在關外剩下的最后一塊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基地。為了挽回敗局,明熹宗再次起用富有經驗的老將熊廷弼,負責軍事;可是又用不懂軍事的王化貞為廣遼巡撫。兩個最高長官意見不統一,熊廷弼要采用積極防守的戰略,堅守廣寧,王化貞卻不積極組織防務,企圖不戰而勝。由于王化貞的阻撓,加上兵部支持王化貞的意見,熊廷弼不能有效地指揮。當努爾哈赤渡過遼河,向廣寧發起進攻時,明軍難以抵抗,王化貞首先丟下城池逃跑,幸得熊廷弼半路接應,才逃進關里。由于廣寧失守,熊廷弼、王化貞被捕入獄,并先后被處死。遼東的明朝勢力,也就一掃而光。而且,日愈迫近山海關的敵軍,開始極大地威脅京城的安全。
明熹宗著急了,召集大臣們討論形勢。不少人主張完全放棄關外土地,專心一意防守山海關,但誰也拿不出一個切實的主張。這時,兵部的同事們發現,職方司(掌管圖籍的部門)的主事袁崇煥卻不見了。過了幾天,他出現了,胸有成竹地說:“給我一些軍隊和錢糧,我就可以守住遼東,保衛京師。”
原來,他一個人騎上馬,奔往山海關外,實地考察去了。由于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提出堅守關外,保衛關內的戰略。袁崇煥的實干精神,很讓兵部尚書孫承宗欣賞。
袁崇煥是廣東藤縣人,進士出身,做過知縣。他勇敢有膽量,有智謀,眼光遠大,忠心愛國。做知縣時,他就很關心遼東形勢,遇到從遼東回來的退伍老兵,總要詳細地詢問塞外的情形,對遼東的形勢,胸中早有了個大略。眼看敵人就要打到了鼻子底下,他毅然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邊疆的重擔。
經明熹宗批準,袁崇煥被派到關外監軍,并給他二十萬餉銀,收拾殘局。袁崇煥冒著風雪嚴寒,不顧虎狼遍野,荊棘叢生,連夜趕路,四更天就趕到寧遠(今遼寧興城)前屯,安置難民,修筑工事。將士們都佩服他的膽量和精神,服從他的指揮。
袁崇煥考察了整個形勢,認為應該趕快將寧遠城建設為新的軍事重鎮。薊遼督師孫承宗支持他的想法,就命他進駐寧遠。
袁崇煥到寧遠,立即組織軍民加高城墻,修筑炮臺,制造火器,儲備糧食,訓練士兵,救濟難民,整頓好寧遠的防務。他又在孫承宗支持下,派兵收復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等城市,形成新的防線,保持了四年的安寧。
很快,寧遠成了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重鎮。商人、百姓漸漸集中到寧遠城來,使寧遠變得熱鬧起來。關外的敵我形勢,因此有了很大改觀。
孫承宗和袁崇煥對扭轉遼東局勢起了很大的作用,孫承宗卻遭到魏宗賢的排擠。魏宗賢和他的閹黨利用孫承宗部將馬世龍打了次敗仗,將孫承宗罷了官,讓魏宗賢的爪牙、兵部尚書高第負責遼東軍事。高第一上任就將錦州、松山、杏山等地防御一一撤除,把軍民趕進關內。
袁崇煥堅決反對棄城逃跑,他說:“寧可戰死在這里,也不撤回關內。”
高第一意孤行,將其他地方的軍隊全部撤走,所積蓄的糧食裝備,全部丟棄,路上到處是餓死、累死的難民尸體,到處是悲慘的哭聲。寧遠變成了一座孤城。
努爾哈赤以為戰機又來了。公元1626年農歷正月,他親自率領十三萬大軍,直撲寧遠城。
袁崇煥作了必死的準備,他寫了血書,與將士們一起宣誓,為保衛寧遠,愿與城共存亡。他的勇敢精神感動了全體將士,大家都決心與袁崇煥死守寧遠城。
袁崇煥讓城外的老百姓連同糧食,都撤回城里。軍糧供應、奸細盤查、火器燃放,都有專人負責。袁崇煥又通知山海關守將,凡是從寧遠逃進關的將士,一律斬首。寧遠城軍民安定,團結一致,準備抗擊努爾哈赤的進攻。
正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軍隊發起進攻,他們頂著盾牌,沖到城下,架起長梯,不要命地爬城。城上明軍用火炮、弓箭、石塊還擊,像雨點一樣密急。后金兵像割草一樣,一批一批地倒下,又一批一批地沖上來。城上的明軍則不斷向城下發射弓箭石塊。這時,袁崇煥命令發射西洋巨炮,攻擊后金兵的營盤,這才將后金兵打敗。
第二天,后金兵再次猛烈攻城,努爾哈赤親到前線督戰。突然一發炮彈在他身旁炸開,將他炸成重傷。努爾哈赤不得不下令撤軍。寧遠城的包圍解除了,明朝與努爾哈赤開戰以來,取得第一次偉大的勝利。
努爾哈赤遭到慘重的損失。不久,他就含恨而死。
寧遠大捷后,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山海關內外的防務都歸他管轄。他的雄心更大了,一心一意地想收復被努爾哈赤占領的全部遼東土地。
袁崇煥之死:死的最冤的大將
在中國的歷史上由幾位大將死的特別的冤。如西漢的韓信,漢家天下十之八九都是他打下的,但最后卻落了個被縊死的悲慘結局。再如南宋的岳飛,率領岳家軍英勇抗金,保衛大宋,最后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死風波亭。但是,死的最冤的還要數明末大將袁崇煥。
袁崇煥(1584--1630) 字元素,號自如,是明朝崇禎年間的一員猛將。袁崇煥為廣西藤縣人,生于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萬歷四十七年中進士,初為福建邵武知縣,開始步入仕途。袁崇煥自幼胸懷大志,最關注的是當時并不為當權者重視的遼東邊事,那時努爾哈赤率領的后金力量已經開始崛起,數次率領八旗勁旅攻擊明朝,成為明王朝在北方邊境的心腹大患。但是,此時的明朝,上到皇帝,下到群臣整天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要么醉生夢死不問時事,要么勾心斗角,黨爭不斷。弄得滿朝上下烏煙瘴氣、一片混亂。袁崇煥雖然是一介寒士,卻從小關注邊疆戰事,他熟讀兵書,精于布陣之道,希望將來能在邊疆為國盡忠效力。當了邵武知縣后,袁崇煥還經常地在日常政務之余,找來曾經在遼東邊鎮當過兵的退伍老兵了解一些遼東邊境的具體情況。他雖然38歲之前,沒有到過遼東,卻對邊地的地勢、戰事、人事卻了如指掌。為他日后在遼東的作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天啟二年,袁崇煥進京朝見皇帝,向朝廷提出了許多靖邊之策,受到皇帝的賞識,破格提升他為兵部侍郎,負責掌管策應遼東的防務。為了進一步了解勞動邊境的實際情況,袁崇煥曾冒著被后金軍隊俘虜的危險,單槍匹馬在山海關外考察了十幾天。經過這十幾天的考察,袁崇煥更加加深了對遼東防務的了解。并胸有成竹的對其他官員說只要給他足夠的兵馬糧草,他就可以固守關外。后來,遼東邊事告急,袁崇煥自告奮勇要前往遼東前線。后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僉事,專門負責關外的軍事活動,從此,袁崇煥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身負重任的袁崇煥來到山海關以后,馬上到各個城口實地考察。尋找防務上的漏洞,按照實地調查的結果重新布置防務。要守住山海關,就必須固守關外的寧遠新城。寧遠同山海關相互依托缺一不可。所以,他上任之后,就集中全部人力物力,修筑寧遠城。在他的精心修筑下,寧遠成為山海關外的最堅固的一座軍事重鎮。
袁崇煥看到現存的助手部隊由于長年征戰,大都變得老弱病殘,為了加強軍隊的戰斗力,袁崇煥著手招募了一支新的軍隊進行嚴格的訓練,對原駐守軍隊也進行大力整頓,殺了幾個虛報兵額的軍官,拒止了軍隊中綱紀敗壞的勢頭。通過幾年的整頓和布署,寧遠城成為關外第一個人口繁密的軍事重鎮,關外受亂所害四處流離的百姓都聚集到寧遠城尋求庇護,往來的商賈也絡繹不絕,到處都呈現出一派新氣象。此外,袁崇煥還先后收復了寧遠外圍的錦州、松山、右屯等地,修建軍事防御,派軍兵駐守,使之同寧遠城互為犄角,大大加強了防守的堅固性。使明軍的北部防線從邊境向北推移了兩百多里,加大了戰場的縱深度。袁崇煥督師遼東之后,后金軍隊見袁崇煥排兵布陣嚴陣以待,不敢再輕易進犯,邊境較以前大為穩定。
然而明朝內部的傾軋還是如火如荼,當時正是魏忠賢等一伙閹黨興風作浪的高潮時期,他們見邊地情況逐漸安定下來,又開始了排斥異已的活動,在魏忠賢的主持下,原來主持山海關內外軍務的大學士孫承宗被罷職,改派了閹黨之中的骨干人物高第來接替。高第絲毫不懂軍事,一到任上就馬上下令撤回關外所有駐防力量。袁崇煥據理力爭也毫無作用。結果到最后,只有寧遠城在袁崇煥的極力堅持下被保留下來,其他耗盡心血才建立起來的防御城則全部廢棄了,守軍撤走,關外原已安頓下來的百姓再一次留離失所。后金見明朝軍隊主動后撤,馬上組織軍隊南犯。袁崇煥向駐守山海關的高第請援,高第卻毫不理睬,等著看袁崇煥的好戲。袁崇煥沒辦法,只好動員寧遠城中一切力量固守城防,在城外實行堅壁清野政策,還寫下血書,激勵將士和他一起與寧遠共存亡。
1626 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八旗勁旅進攻寧遠。袁崇煥率領守軍據城死戰,戰士們個個奮勇上前,百姓們也紛紛上城頭幫忙,守軍使用紅衣大炮猛烈轟擊八旗軍,使得善于騎射、長于野戰的八旗勁旅被阻于城垣之外,攻城不得。數輪攻擊后,兵將傷亡十分慘重,許多兵將死于明軍炮火之下,連八旗統帥努爾哈赤本人也被紅衣大炮擊傷。努爾哈赤自以十三副鎧甲含恨起兵以來,戎馬生涯四十四載,大戰小戰無數,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從未遭受過如此之敗。
在寧遠之戰中袁崇煥統領的軍隊雖然取勝,但是由于孤軍奮戰,也是元氣大傷。為了爭取軍隊的休整時間,也為了試探后金的意圖,袁崇煥私下派出使節去吊唁努爾哈赤,還向努爾哈赤說“老將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于小子,豈其數耶!”努爾哈赤深受重傷,又經袁崇煥所派的使者這么一氣,很快便郁悶而死,終年 68 歲。努爾哈赤死后被葬于沈陽盛京郊外的福陵,清朝建立后他被追謚為“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廟號太祖。這本來只是袁崇煥的緩兵之計,但是由于他沒有事先向朝廷報告,結果為日后埋下了禍患,也給后金實行反間計以可乘之機。
天啟七年,熹宗皇帝病死,他的弟弟朱由檢登基作了皇帝,即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之后,十分的重視遼東的戰事。為了實現收復遼東的夢想,他重用這時被閹黨壓抑罷官在家的袁崇煥,授以兵部尚書的重任,督師薊遼。袁崇煥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整頓軍紀,在整頓的過程中,他發現皮島守將毛文龍竟敢私自販運軍糧,簡直是木屋軍紀,為了嚴肅軍紀。袁崇煥未經朝廷批準,就擅自殺掉了毛文龍。這次袁崇煥擅殺朝廷大將仍是惹怒了崇禎皇帝,崇禎本想處置袁崇煥但是由于遼東防務無人可派,只好先隱忍不發。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新繼位的皇太極率領大軍,躲開袁崇煥的防區,從龍井關、大安口一帶攻破長城守衛,進犯北京城。袁崇煥得到京師危急的消息后,馬上帶兵千里飛馳回京支援。。由于晝夜奔馳,關寧鐵騎的步兵被遠遠丟在后面,甚至最精銳的九千騎兵中也有四千人掉了隊,只剩下五千和他一起趕到了北京。袁崇煥到達北京城外之后馬上與山海關總兵滿桂合力在北京城外各門狙擊后金軍。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明朝各地勤王軍馬日益逼近北京,形勢漸漸逆轉,開始有利于明軍。袁崇煥是后金得一個心腹大患,為了除掉他,皇太極采用了范文程的計策,離間崇禎和袁崇煥。他們偽造了袁崇煥與皇太極書信,并讓人冒充袁崇煥的使者,向皇太極邀功,還故意讓俘獲的太監聽見,然后故意放回這個太監。崇禎本來就已經對袁崇煥產生懷疑,此時在經太監這么一說,更是對袁崇煥是漢奸深信不疑。同時,后進的軍隊在作戰的時候,也用了計策。他們用袁崇煥部下用過的箭矢射傷滿桂。滿桂回城后軍醫為他拔出身上所中箭矢,發現上面刻有袁崇煥所部之記號。滿桂原本也與袁崇煥有點過節,如今發現袁崇煥竟然在聯手對付外敵的時候暗算自己,因此勃然大怒,便以箭矢和身上傷口為證,進宮找崇禎告了御狀。兩下里一對,崇禎帝果然中了計。認為是袁崇煥與后金勾結,引兵入關的。于是馬袁崇煥逮捕下獄。袁崇煥的部下一聽主帥居然被皇帝抓了起來,馬上發生嘩變,祖大壽等大將甚至決定帶兵返回山海關,不再理會京師被圍的緊急狀況。崇禎皇帝這下急了,馬上命令獄中袁崇煥寫信給部下,要求他們回師抵抗后金軍了。袁崇煥就遵從皇帝的旨意寫了封信給自己的部下,要求他們以國家利益為重回軍援師。祖大壽等將領果然懷著對袁崇煥的敬慕之心,回軍迎戰,擊退了后進的軍隊。在城外激戰的這幾個月里,崇禎皇帝不敢動獄中的袁崇煥,害怕引起兵變,可是心里恨袁崇煥入骨。等后金軍隊剛一退去,他就以“通敵叛國”的大罪判袁崇煥凌遲處死。
袁崇煥被冤殺后,棄尸于市,其部下佘姓義士深夜竊走頭顱,葬于廣渠門內廣東義園即現在的袁崇煥墓。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為袁崇煥平反昭雪,后人為紀念袁崇煥,先后修建了祠和墓。祠的前廊兩端及室內墻壁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葉恭綽敬題“明代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袁崇煥手書“聽雨”石刻嵌于墻上。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有明袁大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墳側小丘為佘義士之墓。
可憐這一代名將,傾盡畢生心血與精力來保衛國家,最后卻被扣上投敵的罪名,更可悲的是北京城中的百姓不明真相,對皇帝的說詞信以為真,認為是袁崇煥引敵人來到城下,一個個都恨袁崇煥入骨,行刑之日,紛紛出錢買袁崇煥身上割下的肉吃,還邊罵袁崇煥這個“叛徒”。袁崇煥死后曾留下 “身中清白人誰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壯詩句表明自己的冤屈。袁崇煥被殺后,他的部下佘義士深感袁崇煥之大義,“夜竊督師尸”,葬在了北京崇文門的一個菜園子中。并讓后代世代在此守墓。袁崇煥得冤案直道乾隆四十七年(1782)才真相大白,得以昭雪。
后來梁啟超和康有為先生以及金庸先生曾對袁崇煥的事跡進行過大量的考證,并寫了許多關于袁崇煥得文章,從此袁崇煥的冤屈才為世人所知,一大歷史的疑案才最終為世人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