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諾貝爾的故事3則
諾貝爾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制造商,以及炸藥的發明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名人諾貝爾的故事3則,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名人諾貝爾的故事:諾貝爾的愛情故事
諾貝爾是他那個時代最大的資本家之一,其麾下的諾貝爾跨國公司已遍及21個國家,擁有90余座工廠,雇工多達萬余人,成為一個龐大的工業帝國。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當諾貝爾的助手拉格納·索爾曼仔細閱讀著他的專利發明目錄時,曾不禁感慨萬端:如此之多的發明,竟然都是出自一個人的頭腦。
諾貝爾一生沒有妻室兒女,也沒有固定住所。他曾說過:“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一生未婚的諾貝爾也曾有過三次短暫的愛情生活,但都以悲劇而結束,他傾心的3位女性一個早逝,一個有情無緣,一個無知而負心。
諾貝爾1833年出生于斯德哥爾摩,其父是一位頗有才干的發明家,傾心于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藥。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藥,也像父親一樣具有發明的才能。諾貝爾一家于1842年離開斯德哥爾摩,同當時正在圣彼得堡的父親相團聚。16歲時,諾貝爾就成為了很有能力的化學家,能流利地說英、法、德、俄、瑞典等國家的語言。1850年,17歲的諾貝爾離開俄國赴往巴黎學習化學,一年后又赴美國在J.埃里克森的指導下工作了4年。就是在這次青年時代的歐美之旅,諾貝爾曾于巴黎與一位法國姑娘有過短暫的熱戀,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諾貝爾傷心不已,第一次的戀情就這樣不期而止。
1876年諾貝爾43歲時,奧地利大元帥弗蘭茲·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應聘做他的秘書,諾貝爾對她一見傾心,喜歡得不得了。無奈伯莎心已屬人,這兩人雖無緣結為連理,卻結成了永恒的友誼,伯莎后來成為著名女作家,她于一八八九年出版了曾引起很多議論的呼喚和平的著作《放下武器》。她還在維也納建立了一個“和平之友協會”,并且成為當時正在進行中的第四次世界和平大會的領導成員,是世界和平運動先驅之一。她是最早喚起諾貝爾對和平感興趣的一個人,他決定建立和平獎金也與她的影響有關。
不久后,諾貝爾再次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1876年秋,諾貝爾去奧地利進行商業旅行時,在維也納的一家花店里結識了賣花女索菲。此后諾貝爾與索菲維持了近15年的關系。諾貝爾一度希望索菲成為他的伴侶,為她在療養地買了一幢漂亮的別墅,在巴黎富人區購置了一座華麗的公館,但由于索菲沒有文化,缺乏教養,又不聽諾貝爾的勸導,只知揮霍放蕩,使諾貝爾感到憂傷與失望,他從此對感情開始悲觀起來。
這個索菲,真不是個省油的燈。1891年春天,索菲來信告訴諾貝爾說,她就要生下一個孩子來,并說其生父親一位匈牙利軍官。諾貝爾看到這個消息后,猶如五雷轟頂,對索菲徹底失望了,決定從此不再與她來往,并通過一位律師為她提供30萬匈牙利克朗的養老費,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筆錢。
諾貝爾逝世后,索菲還去找諾貝爾的助手、諾貝爾遺囑的執行人拉格納·索爾曼,她威脅說,如果不給她足夠多的錢,她就要將諾貝爾給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權出賣掉。索爾曼為了避免可能出現一場丑聞,只好有條件地買下了這些信件。諾貝爾曾經在這些信上珍重地稱索菲為“Madame Sofie Nobel”,可見其對索菲曾有的深情。這些信在諾貝爾死后一直被束之高閣,一直到了1955年才隨諾貝爾的自傳公開,才廣為世人所知。
諾貝爾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間,還曾做過一件成人之美的事情:他聘用作為廚娘的一個法國姑娘告訴他,她要辭職去結婚。諾貝爾問這位法國姑娘要他送點什么結婚禮物,這位聰明而機靈的法國姑娘提出:別的都不要,只想要“諾貝爾先生本人一天所掙的錢”。這個請求可難倒了諾貝爾,因為諾貝爾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掙多少錢。然而,諾貝爾是一個答應了的事就一定要辦的人,于是他經過幾天計算之后,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掙4萬法郎。這樣,他就把4萬法郎作為結婚禮物贈給了那位姑娘。據說這筆錢在當時的價值,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讓這位姑娘舒心地過上一輩子。
歷史名人諾貝爾的故事:感情的十字架
諾貝爾認為自己長相丑陋,不會得到真正的愛,加上工作的繁忙,對母親的依戀等,他很早就下決心獻身科學,在創造發明中尋求心靈安慰。雖然他富有且名滿天下,一生中許多時間住在繁華熱鬧的巴黎,但卻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人們對他的內心世界、他的個人生活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個孝子,一個古怪、孤獨的富翁。
實際上,諾貝爾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自己的煩惱、苦悶、失落。在60多年的歲月中,他曾義無反顧地排除障礙,向科研領域進軍,建立起巨大的工業王國。然而,他也曾陷入感情的漩渦,備嘗愛情的酸甜苦辣。
1876年,諾貝爾與一位在花店工作的女士莎菲婭·赫斯在維也納邂逅。莎菲婭出身寒微,所受教育很少,但是開朗、單純、漂亮。認識諾貝爾后不久她便辭去了工作,諾貝爾在巴黎給她買了房子、請了家庭教師,希望她專心學習、提高自己。他把莎菲婭當做未婚妻,并準備帶她去見自己的母親。然而,莎菲婭卻無意去了解巴黎、了解法國文化、了解諾貝爾的事業,對學習也很快失去了興趣,她只希望諾貝爾與她長相廝守。這使諾貝爾很苦惱。
諾貝爾意識到,莎菲婭身上沒有一條符合母親的標準。自己的家庭、事業與莎菲婭之間有著太大的距離,他決定中斷關系,回到自己原來的生活軌道。但再見莎菲婭時,他又猶豫不決,舍不得與她一刀兩斷了。他們就像被不同的欲望驅使著的兩個孤獨的靈魂,互相依戀,又在奮力尋求愛情的庇護,哪怕這種慰藉很短暫、代價很昂貴!
莎菲婭天真、任性、隨意,經常欠賬,諾貝爾不得不經常為她付賬;她游歷于上層人士喜歡的許多地方,倆人之間經常為一件事互相指責、猜疑、大發脾氣、爭吵不斷。諾貝爾的精力在衰退,頭腦變得遲鈍,工作效率大大降低。1879~1884年間,他甚至沒有什么實驗成果和專利申請。對于這位以工作為最大樂趣,以發明為榮的人來說,沒有工作安慰,又平添許多感情上的煩惱,心底的苦悶是可想而知的。有時他把這種壞心情發泄到莎菲婭身上,他痛感莎菲婭并不是他渴望的愛人,除了金錢,自己也不是莎菲婭的需要,但他仍然舍不得放棄她。
1884年,諾貝爾在伊斯基爾買下了一套別墅,為了避免鄰居們的閑言,他給莎菲婭的信和電話都稱她為“莎菲婭·諾貝爾太太”。但莎菲婭卻在與別人的通信中也使用這個稱呼,到處張揚。諾貝爾為莎菲婭的淺薄粗俗感到羞愧,但可怕的寂寞使他聽憑感情擺布,讓這種感情打亂了他的生活,影響了他的工作甚至危及他的名譽。這位工業王國的首腦,一向相信只有理智才能引導人們過上有益的生活,但自己卻成了感情的俘虜,在感情這沉重的十字架下,他不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錢財,而且他的道德水準、工作成就也受到不良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關系日益疏遠。1891年夏天,莎菲婭生下了與一位年輕的奧地利軍官的孩子。四年后,這位軍官同莎菲婭舉行完婚禮后又不告而辭。諾貝爾只好在經濟上資助莎菲婭,直至去世后,仍留給莎菲婭一份終身基金。
作為一個杰出的科學家,諾貝爾把生命中最好的年華獻給了人類的進步事業,對世人來說,的確是件幸事。但對個人來說,事業、生活畢竟是人生兩大支柱,僅有事業的輝煌而沒有生活的幸福,那么,這種輝煌也是十分沉重的。
歷史名人諾貝爾的故事:設立諾貝爾獎
諾貝爾一生以四海為家,雖然擁有億萬財富,但陪伴他的始終只是寂寞與孤獨,甚至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庭。
葉落歸根,諾貝爾回到了他的祖國——瑞典。一位歸國富翁的生活該是什么樣的?買下一幢漂亮的公寓或鄉村田莊來安度晚年?不,這不符合諾貝爾的為人,他是一個屬于工作的人。
長期的勞累使本來身體就受過炸傷的他患了嚴重的冠狀動脈硬化癥,醫生開了硝化甘油(他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讓他內服,他說:“看來這是命運對我的嘲弄,他們只是把這個玩意兒換了個名稱,以免嚇壞了藥劑師和病人。”
瑞典冬天的凜冽氣候,對于諾貝爾來說是嚴酷的考驗。他的健康每況愈下,嚴重的偏頭疼和血管痙攣癥糾纏著他。他得的是一種嚴重的心絞痛癥,必須得到絕對的休息。
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開始考慮起身后事。他探索世界、人生和他自身的意義,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
年邁的諾貝爾并不希望將來自己的名字和炸藥連在一起,因為炸藥已經給人們帶來了太多的傷害,人們只會把炸藥和戰爭聯系在一起。他必須向人們表明自己一生奮斗的真正動機,在他行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向世界表明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1895年,他決定把全部財產遺贈給為人類謀福利的事業,這筆財產的利息用于獎勵人類偉大的成就。諾貝爾認為,探索知識的英雄征服了無知的領域,但他還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實際運用的發明中不牟取私利,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他才無愧于這份獎金。
所謂偉大成就,不是根據獎金獲得者研究成果的實用價值來衡量,而是根據他們研究工作的動機是否為了獲得更多的有關人類狀況的知識。
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親筆寫下了他最后的遺囑。他把財產交給一個基金會,基金每年的收益用來獎勵給科學和文學領域內的杰出人物,以及為促進世界和平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們,以表示對他們的敬意。
因這份遺囑,諾貝爾的名字和文明、進步與崇高緊緊地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