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胡治兵語錄》的歷史介紹
引言:《曾胡治兵語錄》,是蔡鍔輯錄曾國藩、胡林翼有關治軍、用兵方面的言論而編成的一部語錄體兵書。
《曾胡治兵語錄》是一本語錄體兵書。清末民初蔡鍔輯,共13章。清宣統三年(1911年)蔡鍔就任云南新軍協統時,受鎮統鐘麟同委托,編著“精神講話”,摘取曾國藩、胡林翼二人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的論兵言論,分類編輯成此書。1924年蔣介石將此書作為黃埔軍校教材。
《曾胡治兵語錄》的歷史介紹
《曾胡治兵語錄》是 中國近代語錄體軍事著作。蔡鍔輯,共12章,1.4萬余字。《曾胡治兵語錄》材、用人、尚志、誠實、勇毅、嚴明、公正、仁愛、勤勞、和輯等前十章為治軍問題。主張選將要慎重,為將要智勇兼備,練兵要嚴格。兵機、戰守兩章為戰略戰術問題,講究持重謹慎。主張“簡練慎出”,無充分準備不輕言戰。以后發制人為主,又注 意搶占先要以求先制,重視以主待客持久待變,提出“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戰法重奇正。防守強調掌握重點,進攻重機宜,行止重謹慎。
作者介紹:
《曾胡治兵語錄》,是蔡鍔輯錄曾國藩、胡林翼有關治軍、用兵方面的言論而編成的一部語錄體兵書。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軍事家。1895年,未滿13歲的蔡鍔以優異成績考中秀才。1898年,又考入湖南時務學堂,服從梁啟超、譚嗣同學習。蔡鍔在頭班學生中年齡最小,但“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氣蓬勃,同學皆敬慕之。”1899年,蔡鍔應梁啟超之召東渡日本,進入東京大同高等學校。1900年,蔡鍔回國參加唐才常組織的自立軍起義。起義失敗后,幸免于難的蔡鍔再度東渡日本。他痛心師友罹難,祖國風雨飄搖,決心投筆從戎,以軍事救國。1901年,他自費進入成城學校學習陸軍,1903年又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1904年冬,蔡鍔從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先后在江西、湖南、廣西、云南等地訓練新軍,1911年被任命為云南新軍第19鎮第37協統領。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蔡鍔與云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等革命黨人在昆明起義響應,組織了“大中華國云南軍都督府”,蔡鍔任軍都督。1913年,袁世凱調蔡鍔入京,任參政院參政、全國經界局督辦等職,并授以府昭威。1915年,袁世凱帝制野心暴露,蔡鍔潛出北京,到云南組織護國軍,出兵討袁。他抱病親率護國軍第一軍入川,與袁世凱軍激戰于四川瀘州、納溪等地。護國戰爭勝利后,蔡鍔出任四川督軍兼。1916年,蔡鍔因積勞成疾,赴日治療,11月8日病逝于日本福岡大學醫院,終年34歲。
序言: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的近代中國,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內憂外患。
曾國藩、胡林翼二人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政治立場上屬于腐朽沒落的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二人皆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
太平軍由勝轉敗,曾國藩、胡林翼等人訓練、領導的湘軍由敗轉勝,從軍事上看,頗多可資后人分析、總結、借鑒之處。
1911年,蔡鍔在云南為訓練新軍,將曾國藩、胡林翼二人有關治兵的言論“分類湊輯,附以按語”,希望后人能“細加演繹,身體力行”,驅逐列強,救國圖存。
1917年,梁啟超為《曾胡治兵語錄》的出版作序推薦,其目的也是為了使吾國吾民“解除日后之千災百難,超苦海而入坦途”。
1924年,蔣介石在原書基礎上,除對各章內容略作增補外,還增補了《治心》一章,并把增補版的《曾胡治兵語錄》作為黃埔軍校教材。
1943年,八路軍軍政雜志社曾出版《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白話句解》;1945年,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部曾翻印。
1990年后,國內多家出版社曾出版增補本《曾胡治兵語錄》。
本書除了收錄黃埔軍校版增補本《曾胡治兵語錄》的原文,還將之譯成現代漢語,并集中放在全書前半部分,方便讀者對照閱讀。本書還收錄了“注釋”、“雅趣鏈接”以及對曾國藩、胡林翼、蔡鍔三人的生平介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