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志》的內容介紹
引言:“宣室”之典故取自漢文帝曾在宣室召見賈誼問鬼神之事。《宣室志》多錄仙佛鬼怪之事,深受佛家思想影響,往往宣揚因果報應等觀念。
《宣室志》作者介紹
張讀(834或835~882後),字圣用,一作圣朋。深州 陸澤(今河北深縣西)人。系 張薦之孫, 張鷟玄孫,牛僧孺外孫。宣宗大中六年(852)進士,時年十九歲,宣歙觀察使鄭薰召為幕府。乾符五年(878),以中書舍人權知禮部貢舉,時稱得士。中和初年(881)為吏部侍郎,選牒精允。後兼弘文館學士,判 院臺。約卒于光啟二、三年間。著有《建中西狩錄》,十卷,今佚。
《宣室志》是唐人張讀的作品,凡十卷,補遺一卷。
《宣室志》
《宣室志》,唐代漢族志怪小說集,共十卷。在《崇文書目》、《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中均有著錄,共11卷。明代抄本、《稗海》本均為10卷,附補遺1卷,110多條。蓋南宋時從《太平廣記》中輯出,《叢書集成》本即用此本排印。今有版張永欽﹑侯志明點校《宣室志獨異志》中華書局1983年版。除《補遺》外,尚有輯佚65條,是目前較好的本子。
《宣室志》的內容介紹
中唐志怪小說,張讀撰。張讀的外祖父 牛僧孺撰有《 玄怪錄》,祖父 張薦亦有小說《靈怪集》(今佚)。張讀撰《宣室志》,蓋受其祖輩影響。西漢文帝曾在宣室召見賈誼問鬼神之事。張讀將小說取名《宣室志》,題旨也是張皇鬼神。集中所記皆為唐朝佛道神仙、鬼怪靈異、因果報應之事。《宣室志》中載有大量有關僧人、寺廟、夜叉、 佛經故事,并宣揚佛教 不殺生。這說明佛教在中唐的社會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影響著人們的信仰和精神風貌,可為韓愈的《諫佛骨表》重要性做一佐證。從另一角度來說,佛教的普及也為《宣室志》提供了大量素材。
與六朝志怪小說相比,《宣室志》有明顯的發展,書中有許多結構完整、情節曲折、注意到 人物性格心理狀態刻劃的作品。同時,語言洗煉、明快,很有特色。往往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與故事寫的很生動很感人。《諫佛骨表》、《裴少尹》等篇或曲折離奇,或細膩情濃,深得傳奇手法之精髓。較六朝志怪有明顯的發展,本書又注重刻畫人物形象,特別是神仙鬼怪形象,描寫的 繪聲繪色,對后世文學如《 聊齋志異》等產生一定的影響。
其中的文章閱讀:
第六篇 房建
清河公房建,居于含山郡,性尚奇,好玄元之教。常従道士授六甲符及《九章真箓》,積二十年。后南游衡山,遇一道士,風骨 明秀。與建語,述上清仙都及蓬萊方丈靈異之事,一一皆若涉歷。建奇之。后旬余,建自 衡山適南海,道士謂建曰:“吾嘗客于南海,迨今十年矣。將有寺官李侯者護其軍。李侯以玉簪遺我,我以簪賜君,君宜寶之。”建得其簪,喜且甚,因而別去。是歲秋,建至南海。嘗一日獨游開元觀,觀之北軒,有磚涂為真人狀者二焉,其位于東者左玄真人,及視左玄之狀,果衡山所遇道士也。奇而嘆者且久。及睹左玄之冠,已 亡簪矣。時有觀居道士數輩在焉,建具以事言,次出玉簪示之。道士驚曰:“往歲有寺官李侯,護兵于南海,嘗以二玉簪飾左右真人,迨今且十年,其左玄之簪,亡之十年。今君所獲果是焉。”建奇之,因以玉簪歸道士。
第七篇李賀
陜西李賀,字長吉,唐鄭王之孫。稚而能文,尤善樂府詞句,意新語麗,當時工于詞者,莫敢與賀齒,由是名聞天下。以父名晉肅,子故不得舉進士。卒于太 常官,年二十四。其先夫人鄭氏,念其子深,及賀卒,夫人哀不自解。一夕夢賀來,如平生時, 白夫人曰:“某幸得為夫人子,而夫人念某且深,故従小奉親命,能詩書,為文章。所以然者,非止求一位而自飾也,且欲大門族,上報夫人恩。豈期一日死,不得奉晨夕之養,得非恨哉!然某雖死,非死也,乃上帝命。”夫人訊其事,賀曰:“上帝,神人仙之君也。近者遷都于月圃,構新宮,命曰‘ 白瑤’,以某業于詞,故召某與文士數輩,共為《新宮記》。帝又作凝虛殿,使某輩纂樂章。今為神仙中人,甚樂。愿夫人無以為念。”既而告去。夫人寤,甚異其夢,自是哀少解。 第八篇 侯道華
河中 永樂縣道凈院,居蒲中之勝境,道士寓居,有以十數。 唐文宗時,道士鄧太玄煉丹于藥院中,藥成,疑功未究,留貯院內,人共掌之。太玄死,門徒周悟仙主院事。時有蒲人 侯道華事悟仙以供給使。諸道士皆奴畜之,灑掃隸役,無所不為,而道華愈欣然。又常好子史, 手不釋卷,一覽必誦之于口。眾或問之:“要此何為“答曰:“天上無愚懵仙人。”咸大笑之。蒲中多大棗,天下人傳,歲中不過一二無核者,道華比三年輒得啖之。一旦, 道華執斧斫古松枝垂,且盡如削,院中人無喻其意。明日昧爽,眾晨起, 道華房中亡所見,古松下施案,致一杯水,仍脫雙履案前,道華衣掛松上。院中視之,中留一道詩云:
“帖裹大還丹,多年色不移。主
前宵盜吃卻,今日碧空飛。知
慚愧深珍重,珍重鄧天師。古
他年煉得藥,留著與內芝。齋
吾師知此術,速煉莫為遲。主
三清專相待,大羅的有期。”知
下列細字,稱:“去年七月一日,蒙韓君賜姓李,名內芝,配住上清善進院。”以次十數言。時唐大中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院中人方驗 道華竊太玄藥仙去,因相率白節度使尚書鄭公光。按視蹤跡不誣,即以其事聞奏。詔齋絹五百匹,并賜御衣,修飾廊殿,賜名“升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