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著作:《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全書一卷三篇,共有四百六十一個字,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兵學(兵家)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該書論涉養生要旨、氣功、食療、精神調養、房中等方面,作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經
《陰符經》的基本簡介
著作名,簡稱《陰符經》。作者與成書年代不詳。黃帝為假托之名。一說成書于北朝拓跋魏時期。一卷。傳本有《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民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之上、中、下三篇者。如宋·夏元鼎《黃帝陰符經講義圖說》全以內丹法釋之。又《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也有以縱橫家、兵家之意注釋者。本書言簡意賅,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歷來為學者所重視。本書注本浩繁,《道藏》第54至58冊中,收有二十余種。著名的有唐代李筌、張果,宋代朱熹、胥元一,元代的王道淵、俞琰等家注。
《陰符經》的內容
根據李筌對本經典的解釋著作《黃帝陰符經疏》,可以把它的內容概括為兩個部分:
(1)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所以,天性運行為自然規律,人心則順應自然規律;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人的生殺之氣的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然后,闡明人后天稟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寶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
(2)先舉例說明只要專心致志,就可以收到非凡的功效;繼而強調,要掌握好這微妙的自然規律,以隨機應變為原則。
陰符經解
完整的篇名是《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亦稱《黃帝天機經》。
相傳此書出自黃帝,即中華始祖,在位任期最久,長達一百年。根據此說,《陰符經》被稱為“古今修道第一真經”,共有三四百字,字字珠璣,蘊含中華民族政道、治道、兵道、仙道的智慧思想源流,可謂博大精深。《陰符經》文字簡練,詞語奇特、氣魄宏大,膽略奇偉,言必有據,哲理深邃,理必辯證。通觀全文,又連貫一氣,書中多隱喻,論述養生、政道、兵略思想時,融合易、老、陰陽、法、兵等諸家思想,是一部獨步古今的經典之作。因此諸葛亮、李筌、朱熹等人曾先后為《陰符經》作注。朱熹更贊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
軒轅黃帝著洮陽門人張陽全校閱,悟元子劉一明注,后學陶鑄靈重刊
陰符經三百余字,其言深奧,其理精微,鑿開混沌,剖析鴻蒙,演造化之秘,闡性命之幽,為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唐陸龜蒙謂黃帝所著,宋陳淵謂黃帝受於廣成子,朱文公亦謂黃帝著,邵堯夫謂戰國時書,程伊川又謂非商末即周末時書。其說紛紛,各述所知,究無定見。以予論之,世皆傳為黃帝陰符經,丹經子書,俱謂陰符經系黃帝所作,考之文字,始於黃帝,興于唐虞夏商,或者黃帝撰作,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后世成真仙侶,筆之於書,流傳世間,亦未可定。就其世傳之說,丹經之載,謂黃帝著之,亦無不可,但此書沿訛已久,苦無善本,字句差錯者極多,或借驪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之說,紊亂圣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呂張果子房孔明注語欺世惑人者,似此魚目混珠,指鹿為馬,大失真經妙旨。予于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於南臺深處,取諸家注本,校正字句,細心斟酌,略釋數語,述其大意,掃邪救正,以破狂言亂語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時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棲云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敘於自在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