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疆域有多大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又稱后漢,是中國古代繼秦朝和西漢之后的又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由劉秀建立。新朝皇帝王莽篡漢后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而實行了各種改制的政策,導致綠林赤眉起義。擁有前朝血統(tǒng)的劉秀在家鄉(xiāng)起兵,于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國號“漢”,史稱東漢。那么東漢的疆域有多大呢?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執(zhí)政,至公元8年,王莽廢除傀儡皇帝,自己稱帝,國號新。新朝建立不久就爆發(fā)了農民起義、漢朝宗室和舊臣的反抗,公元23年,綠林軍諸將擁立劉玄為帝,恢復漢朝,同年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但各地割據(jù)勢力紛紛自立,互相爭奪。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即帝位,同年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陸續(xù)擊敗各地的割據(jù)政權和敵對勢力,至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恢復了內地的統(tǒng)一。
由于王莽對匈奴等非漢族實行歧視侮辱的措施,不斷挑起邊疆地區(qū)的戰(zhàn)爭,引起了匈奴的對抗和入侵、東北高句〔gōu勾〕麗人的逃亡。到天鳳三年(公元16年)后,連與西域的交通也斷絕了,西域都護府廢,中原對西域的控制中止。因此在東漢初年,光武帝不得不放棄了河套至今山西、河北北部的疆域。到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匈奴又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降漢,第二年漢朝才將內遷的八個郡遷回舊地,漢匈的邊界恢復到西漢后期的態(tài)勢,但以后從幽州的遼西至并州的雁門郡(約相當今遼寧西部至山西北部和相鄰的內蒙古南部)的北界部分向南收縮。而南單于也因受到北匈奴的打擊,無法再在蒙古高原立足,南遷至西河郡的美稷縣(今內蒙古準噶爾旗西北)一帶,接受漢朝的保護。
東北方面,由于受到當?shù)厝说膲毫Γ馕涞蹠r放棄了樂浪郡在單單大嶺(今朝鮮北大峰山脈)以東的七個縣。隨著高句麗的興起和擴張,玄菟郡的轄境也完全放棄,郡治遷到了今遼寧省沈陽市西,轄有從原遼東郡轄境中劃出的數(shù)縣之地。
但在西南,漢朝的疆域卻有所擴大,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西南境外的哀牢王接受內屬,漢朝設置了兩個縣,又從益州郡劃出六個縣,合并設置了永昌郡。這樣,漢朝的疆域不僅已包括今天云貴高原的全部,而且轄有今緬甸東部。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軍進攻北匈奴,打通了與西域的交通線,又派班超控制了鄯善(今新疆若羌縣一帶)、于闐(今新疆和田市、和田縣一帶)等國,于是在次年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恢復了這一大片疆域。由于北匈奴的勢力仍很強大,漢軍并沒有穩(wěn)定的優(yōu)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決定將漢軍從西域撤回,撤銷了西域都護府。
但當?shù)厥枥?今新疆喀什市一帶)、于闐等國的國王堅決挽留班超,班超也不愿無功而返,就返回疏勒,憑借漢朝的余威和自己的膽略孤軍奮戰(zhàn),使西域的大部分仍在漢朝控制之下,依附匈奴的國家越來越少。到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漢軍大敗北匈奴,北匈奴從此西遷,西域都護府再次恢復,班超出任都護。但由于后繼者措施失當,激化了與當?shù)貒业拿埽涟驳塾莱踉?公元107年),西域都護府又不得不撤銷。漢朝的撤退使西域各國再次受到匈奴的威脅,一些國家重新尋求漢朝的庇護,促使?jié)h朝在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置西域長史府,繼續(xù)行使對西域的管轄。但烏孫已成為獨立政權,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地區(qū)也脫離了漢朝的統(tǒng)治,漢朝的西北界退到了今天山山脈西段以南。
隨著境外林邑國的擴張,東漢疆域的南端也從今越南富安省南界退至承天省南界。
延伸閱讀:
東漢王朝在統(tǒng)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于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于穩(wěn)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遠超過了西漢時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