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疆域有多大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因契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孫商湯將自己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的王朝稱為“商”。那么商朝的疆域有多大呢?
商朝的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達陜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不包括四川云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建都亳(今山東省曹縣以南地區),曾多次遷移,后盤庚遷都殷(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稱為殷。
公元前16世紀,商族攻滅了周圍夏王朝的諸多盟國,并擊敗夏朝最后一位暴君桀,建立了商王朝。為了維護和鞏固政權,鎮壓夏王朝的殘余勢力,控制和擴大自己的疆域,商王精心選擇洛水,修筑了商朝早期都城----西毫。
西毫位于河南偃師市,北依邙山,南臨洛河,是控制東西的交通要道。這一帶原是夏王朝統治的心腹之地,也是當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這是當是最宏偉的都城,布局強調了以王權為中心的統治理念。興建如此規模的都城,需要日役萬人,估計需時八年建成,商朝全國人口僅有五百至七百多萬,動員民力的程度可以想見。 西毫宮城西部宮殿建筑基址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51米、南北寬32米,用夯土筑成,是以正殿為主體,東、西、南三面有廊廡的封閉式宮殿建筑。在整個建筑的外圍,還有一道厚約2米的圍墻,將宮殿建筑封閉起來,自成一體。
商族的歷史與夏同樣久遠,傳說簡狄吃了玄鳥的卵而生了商的祖先契。從契到湯共傳了十四代,恰好與夏相始終。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最后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
商湯之后,由太甲到太龍,是商朝鞏固和發展時期。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還發生過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的統治很穩固。盤庚在位時曾幾次遷都,最后定都在殷,所以商朝也叫做殷朝,遷都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商朝基本上是王位世襲制,從兄終弟及、父死子繼到商后期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這也是后來周朝宗法制的重要基礎。同時,商的占卜也很出名,現存的甲骨文便是占卜的記錄。商王的統治僅僅限于狹小的
中央地帶,四周及邊緣地區是王室諸子及各族的領地,中央集權還沒有形成。商朝的矛盾在中期后加劇,王權的爭奪尤為激烈,同時還有奴隸的反抗斗爭。紂王時用武力鎮壓,但最后引火燒身而滅亡了。商共傳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約六百年。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與夏、周并稱為中國的“三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據傳說,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約在公元前16世紀,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商在黃河下游崛起,其首領成湯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輔佐下,開始了伐桀的戰爭。先消滅了個葛、韋、顧、昆、吾等夏的盟國,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與鳴條兩次大敗夏桀軍隊。成湯回師毫邑后,便正式即位為王,各路諸侯前來朝賀,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湯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于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非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過,伊尹又親迎太甲回來繼續執政,商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
太甲死后,傳位于其子沃丁,其后歷經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統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政期間,商朝才再度興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稱太戊為“中宗”。
延伸閱讀:
《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商朝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陜西,東到海濱。 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陜西的一部分,還可能包括陜西江蘇的剩余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3]
據《尚書商書》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八遷的地點,歷來說法不一。大體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出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圍。有人認為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都可能是湯都西亳。成湯滅夏至盤庚五遷,始居于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