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人物簡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于謙人物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于謙人物簡介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從小聰穎過人,承習家教。6歲入私塾,15歲時考取縣儒學生員,博覽群書,尤其喜讀蘇武、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們的正直氣節。17歲鄉試落第后,閉門讀書,到20歲考取縣學廩生,名列前茅。23歲中舉,次年入京會試,名列第一。明永樂十九年(1421)中進士,但殿試時因策傷時,只得三甲第92名。任山西道監察御史。二十一年,奉命出巡湖廣,考察官軍功過,又到川貴邊境招撫瑤、壯等少數民族。他微服私訪,詳察民隱,在江西昭雪冤獄數百人,斥革犯法王府官員15人,一時威震府縣。在川貴邊境,他察知邊將胡作非為,“邀功妄殺”,就如實揭發,加以懲處,興利除弊,政譽卓著。宣德三年(1428),受都察院右都御史顧佐的薦舉,任江西監察御史。兩年后,調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撫山西、河南等地。在任19年間,興修水利、筑路鋪道、植樹挖井、貸糧濟貧、施藥救難等等,政績頗大。他屢屢上 書為民-,當時內閣三:學士楊榮、楊溥、楊士奇佐政,政清治正,凡于謙所奏,都一一允準。后宦官王振把持朝政,于謙遭到忌恨和打擊。正統十一年(1446),于謙上京奏事,薦舉河南、山西參政孫原貞、王來兩人出任巡撫,王振唆使通政使李錫上本彈劾,誣陷于謙因長期不得升遷而心懷怨恨,任意薦人自代,不合體統,而下獄三月。后在河南、山西兩省官民和周、晉兩藩王府的請求下,王振-釋放于謙出獄,降為大理寺少卿。后因迫于民憤,又恢復了河南、山西兩省巡撫(即都察御史)之職。正統十二年,任兵部右侍郎,次年又升為兵部左侍郎,協理軍務。
正統十四年(1449)六月,英宗在王振挾持下,對瓦刺部的侵擾舉棋不定,開始步步退讓,后又輕舉妄動,率兵親征。“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瓦剌也先一部大舉南侵,京城危在旦夕。留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急召朝臣共議對策,當時朝廷上下,一片恐慌,翰林院侍講徐珵等人主張遷都。于謙臨難受命為兵部尚書,主持軍務,堅決駁斥遷都派,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他率兵22萬,精心部署,列陣九門,誓死抗敵,并扶郕王即位,追英宗為太上皇,以定民心。經過5天激戰,擊退了瓦剌部的進攻,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以功加官少保。景泰元年(1450),英宗朱祁鎮回到北京,皇位爭奪趨于激化。在于謙等主張顧全大局的大臣的提議下,代宗朱祁鈺表面上歡迎太上皇回京,暗地廢立英宗皇儲,另立己子為皇太子。不久,代宗皇太子病死,仍不準英宗子恢復皇儲。英宗被軟禁在南宮,圖謀復位。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英宗乘代宗病重之際,糾集舊臣沖進東華門,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禮,復辟成功,史稱“奪門之變”。英宗復位后,就清除異己,把于謙等大臣下獄,幽殺代宗于西宮。不久,處死了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于謙遺體為都督同知陳逵收殮,次年歸葬杭州西湖三臺山,成化元年(1465),憲宗朱見深即位,為于謙平反冤獄,恢復官位名譽,改于謙北京故居為“節忠祠”,杭州故居為“憐忠祠”。弘治二年(1489),追贈于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萬歷中改謚忠肅。
于謙能詩善文,著有《于肅愍公集》8卷、《少保于公奏議》10卷等。
于謙史書評價
《明史》贊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恤。公論久而后定,信夫。
看了“于謙人物簡介”還想看:
1.于謙的故事及簡介
2.明朝名臣于謙簡介
3.于謙的歷史簡介
4.歷史人物包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