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的人物生平
李善長的最大功績是初遇朱元璋提出的的“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戰略思想,與湯和、徐達、劉伯溫共為大明開國實際最高功臣。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善長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李善長的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李善長,字百室,定遠人。從小就喜愛讀書,有智慧和謀略,通曉法家學說,預計事情,大多被他說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前往迎接拜見。朱元璋知道他是當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對他以禮相待,并將他留下掌管文史書籍。
朱元璋曾經神情從容地問李善長:“天下之亂什么時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說:“秦末戰亂之時,漢高祖從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亂殺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業。現在元朝綱常已經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漢高祖,天下便可輕易平定!”朱元璋稱贊他言之有理。
智勇雙全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占滁州,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并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日益顯著,諸將前來投靠的,李善長考察他們的才能,稟告給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對投誠者表達誠摯情意,使他們能夠安心。有人因為某些事情相互意見不合,產生矛盾,李善長便想方設法從中調解。郭子興因聽信流言而懷疑朱元璋,逐漸剝奪他的兵權。又想從朱元璋身邊把李善長奪過來輔佐自己,李善長堅決謝絕。朱元璋對他十分倚重。朱元璋在和陽駐軍時,親自率軍前去進攻雞籠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幫助李善長留守。元軍將領得知消息后前來偷襲和陽,李善長便設下埋伏打敗了元軍,太祖認為他很有本事。
朱元璋獲得巢湖水師后,李善長極力贊成渡江。攻克采石后,朱元璋率軍直趨太平,李善長事先寫下榜文,嚴禁士兵違反軍紀。太平城被攻下,李善長馬榜文貼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軍中秩序井然,秋毫無犯。朱元璋為太平興國翼大元帥時,以李善長為帥府都事。不久隨軍攻克集慶路。在將要攻取鎮江時,朱元璋擔心諸將約束不了部下,便佯裝發怒,要懲罰他們,經李善長力救,此事才得以解決。鎮江攻下之后,百姓都不知道有兵到來。朱元璋為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以李善長為參議。當時宋思顏、李夢庚、郭景祥等都為幕僚,而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由李善長決定。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命李善長兼領府司馬,晉升為行省參知政事。
建功立業
朱元璋稱吳王時,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李善長通曉典故,裁決事務非常迅速,又善于辭令。朱元璋招賢納士時,總是讓李善長起草文告。朱元璋前后率軍征討,都命李善長留守,將吏順從,居民安然,為前線將士運輸兵餉、糧餉,從不缺乏。李善長曾請求專賣兩淮之鹽,設立茶法,都是在再三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后提出來的。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制定魚稅,國家財富日益增長,百姓也不再貧困。
洪武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論平吳之功,封李善長為宣國公。改官制,以左為大,以李善長為左相國。朱元璋當初渡江時,經常使用重典。有一天,他對李善長說:“法有連坐三條,不是太過分了嗎?”李善長因此請求除大逆之罪外,全部免去連坐之罪。朱元璋于是命令他與御史中丞劉基等裁定律令,頒示朝中內外。
開國元勛
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冊立后妃、太子、諸王,都由李善長擔任大禮使。朱元璋設置東宮官屬,以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參與決定軍國大事,其他仍然如故。不久,率禮官制定郊社宗廟之禮。皇帝巡幸汴梁,李善長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長都可以不經請示靈活處理。不久,李善長上奏確定六部官制,商議官民喪服及朝賀東宮禮議,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14] 確定天下山川神癨封號,封立諸王,爵賞功臣,事無巨細,朱元璋都委托李善長與諸儒臣商議執行[15] 。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皇帝說道:“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應當晉封大國。”于是授他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并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當時被封公者,有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李善長六人,李善長位居首位,詔書他比作蕭何,對他褒獎備至。
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內心卻愛嫉妒,待人苛刻。參議李飲冰、楊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權威,李善長馬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們兩人。李善長與中丞劉基爭論法令,以至于辱罵劉基,劉基內心不安,便請求告老還鄉。太祖所任用的張昶、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獲罪,只有李善長還像原來一樣在朝廷做官。李善長權勢地位到了頂點,心里慢慢變得傲慢起來,太祖開始對他有所反感。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太祖賜臨濠地若干頃,設置守墳戶一百五十家,賜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一年后,李善長病愈,太祖便命他負責修建臨濠宮殿,將江南富民十四萬遷徙濠州耕種,讓李善長管理他們,留在濠州數年。七年,太祖提升李善長之弟李存義為太仆丞,李存義之子李伸、李佑都為群牧所官。
九年,太祖以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為駙馬都尉。初定婚禮,公主嚴修婦道。李家受寵顯赫,時人極為羨慕。李祺與公主結婚一個月后,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上疏說:“李善長恃寵自縱,陛下因病幾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來問候。駙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來朝見,召他至殿前,又不認罪,這是對陛下極大的不敬。”李善長因此獲罪,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不久,太祖又命李善長與曹國公李文忠一起統領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同議軍國大事,監督圜丘之工程。
免于株連
丞相胡惟庸初任寧國知縣,是因李善長的推薦,又被提升為太常少卿,后升任左丞相,兩人因此互相往來。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仍然如故。御史臺缺中丞,李善長暫理御史臺事務,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議。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明太祖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長沒有表示感謝,太祖因而懷恨在心。
凄慘結局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已經七十七歲,因為年老約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從信國公湯和那里借衛士三百人,湯和悄悄告訴他所聽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連而被發配到邊疆,李善長屢次請求赦免其親戚丁斌等。太祖大怒,將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的事,他供出李存義等過去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于是太祖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他們的供詞牽連到李善長,供詞上說:“胡惟庸企圖謀反,派李存義暗地里勸說李善長。李善長驚叱道‘:你這么說到底為了什么?你們一定要慎重,否則九族都要被滅。’不久,又派李善長的老友楊文裕去勸他說:‘事成之后,當以淮西之地封你為王。’李善長驚駭不已,仍不同意,卻又頗為心動。胡惟庸于是親自去勸說李善長,仍然不同意。過了一段時間后,胡惟庸又派李存義去勸說,李善長嘆道:‘我已經老了。我死之后,你們好自為之。’”有人又告發李善長說:“藍玉率軍出塞,到捕魚兒海時,俘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李善長卻匿而不報。”于是,御史競相上奏彈劾李善長。而李善長的奴仆盧仲謙等,也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之間互相賄贈,經常偷偷私語。證據確鑿,說李善長雖是皇親國戚,知道有叛逆陰謀卻不揭發檢舉,而是徘徊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當時正好有人說將要發生星變,會有災禍發生,占卜的結果是災禍應當降臨在大臣身上。于是,太祖便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處死。
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等人,都同時受胡惟庸牽連而死。不久,被牽連的還有已故的營陽侯楊璟、濟寧侯顧時等若干人。太祖親自下詔羅列他們的罪狀,加在獄辭里面,纂成《昭示奸黨三錄》,布告天下。李善長之子李祺與公主被遷徙至江浦,過了一段時間后死去。李祺之子李芳、李茂,因公主之恩未被牽累判罪。李芳任留守中衛指揮,李茂任旗手衛鎮撫,但被取消世襲韓國公的權利。
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謚“襄愍”。
李善長怎么死的
李善長的死因,很簡單,就是被朱元璋定下了謀反罪。一般來說,像李善長那樣能在皇帝身邊發揮自己的才華,是一件好事。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因此最后被朱元璋賜死,而歷史上對于李善長的死大致有三個原因。
一就是李善長太過了解朱元璋了。人往往有這么一種思想,傷自己最深的就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所以朱元璋當時已經是統治階級最高位了,心里肯定不如從前般平靜。
二就是李善長太不會掩飾鋒芒。李善長被稱為漢代蕭何,其實這已經是一個信號了。李善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加上與朱元璋關系親近,這使得朱元璋難免心有不安。
三就是牽連的問題。李善長和朱元璋關系近,但李善長和胡惟庸的關系也近。李善長和胡惟庸是同鄉,且李存義兒子娶了胡惟庸的侄女,加上胡惟庸也是靠李善長的引薦。朱元璋很明白這一層關系。所以當胡惟庸謀反案爆發初期,李善長并沒有受到牽連。但是一次意外,再次翻出了胡惟庸案的時候,李善長說過的一句話進到了朱元璋耳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被最親近的人背叛的感覺讓朱元璋頓起殺意。
或許李善長太過熱愛功名,不懂得度的把握,所以最終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當皇帝感受到威脅的時候,再多的功勞、再多的免死鐵券,也是毫無用處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看了“李善長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湯和的人物生平
2.明朝歷史人物胡惟庸簡介
3.歷史上的劉伯溫簡介
4.解縉人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