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衛戰的簡介
北京保衛戰發生于1449年,瓦剌軍與大明軍之間的攻防戰。明軍面對危局,迅速備戰,軍民互相配合,依托堅固城防,積極殲敵于城外,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重大勝利。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京保衛戰的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北京保衛戰簡介
京師保衛戰或稱北京保衛戰、北京之戰、明京師保衛戰、明保衛京師之戰是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中國明朝在兵部尚書于謙領導下,將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擊退的戰爭,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俘,消息傳到京城,皇宮上下驚慌一片。土木之變,使明王朝遇到嚴重的危機。危急之時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加強戰備。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京城大官富戶紛紛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張南遷。于謙、陳循、王直堅決反對,主張保衛京師為天下根本。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朱祁鈺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是為明代宗,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也先挾明英宗要挾明廷之計不逞,遂于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十三日,于謙、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戰于德勝門外,瓦剌軍大敗。隨后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也被明軍擊退。
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死傷無數,不得推進。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解嚴。
于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
北京保衛戰的結局
各地的百姓自動組織起來,抗擊瓦剌軍的掠奪。北方邊陲重鎮的守兵,也抱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誓死保衛國土。也先進攻北京各門屢次遭到失敗,中路軍在居庸關的進攻也受挫,并獲悉明朝各路援軍即將到達。唯恐后路被切斷,便于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馬,挾持英宗朱祁鎮由良鄉(今北京市房山東北)向紫荊關撤退。
于謙發現也先軍隊正在撤退,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轟擊也先軍營,炸死瓦剌軍一萬余人。瓦剌軍在撤退的路上,一路燒殺搶掠,掠奪了許多物資和人口。而明軍分路追擊;石亨大破瓦剌軍于清風店(今河北易縣西);范廣在固安打敗瓦剌軍。也先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荊關,不久退往關外。東路的脫脫不花軍,聞得中路、西路已敗,亦立即撤退,并于十月二十日單獨遣使進貢,來北京議和。至此,明軍取得了保衛北京的勝利。
也先率軍退至塞外,數次南下,都因明軍防范嚴密而未得逞。鑒于政治誘降落空,軍事進攻又遭失敗。在長期的戰爭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與明朝經商的機會。萬般無奈之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無條件地釋放了明英宗,恢復與明朝的臣屬關系。這在中國歷史上,漢族君主被外族掠去,又無條件釋放回國的還是第一次。其后,在蒙古族內部的相王爭斗中,也先的勢力一落千丈,日漸衰竭。
看了“北京保衛戰的簡介”還想看:
1.北京保衛戰的簡介
2.北京保衛戰簡介
3.北京保衛戰簡介
4.歷史上的明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