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簡介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距京城約50公里,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自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藏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這里先后修建了13座金壁輝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下面是明十三陵簡介。
明長陵區
明長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長陵的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已拆除并封塞)。院內,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于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第二進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據《太常續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親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極之恩”意,長陵棱恩門,為單檐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后尾作斜起的桿狀,與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內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墻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時誤寫。門下承以旱白玉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臺基。其欄桿形制,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云式的欄板。臺基四角及各欄桿望柱之下,各設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龍頭)。臺基前后則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其中路臺階間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騰浪涌,海水中寶山矗立,兩匹海馬躍出水面凌波奔馳;上面是兩條矯健的巨龍在云海中升降飛騰,追逐火珠,呈現出一派波瀾壯闊的雄偉景象。
祾恩門兩側還各有掖門一座,均作隨墻式琉璃花門,門上的斗拱、額枋,門頂的瓦飾、椽飛均為黃綠琉璃件組裝,在紅墻的映襯下格外分明。 院內,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明定陵區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 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長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游人參觀。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定陵早在萬歷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后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筑物300多間。再往后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墻-外羅城(圍墻外的圍墻)。
陵宮的總體布局亦呈前方后圓之形。其外圍是一道將寶城、寶城前方院一包在內的“外羅城”。城內面積約18萬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圖說》對這道外城成作過這樣的描述:“鋪地墻基,其石皆文石,滑澤如新,微塵不能染。左右長垣琢為山水、花卉、龍鳳、麒麟、海馬、龜蛇之壯(狀),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奪天工也。”又謂:“覆墻黃同瓦瓦,刻磚為斗拱,檐牙玲瓏嵌空,光瑩如玉石。甲申之變,寸寸毀之,而不能盡毀也。”外羅城僅前部正當中軸線位置設宮門一座,即陵寢第一道門。其制,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
外羅城內,偏后部位為寶城。寶城之前,在外羅城內設有三進方形的院落。
第一進院落,前設單檐歇山頂式陵門一座,制如外羅城門,為陵寢第二道門,又稱重門。其左右各設有隨墻式掖門一道。院落之內無建筑設施,院落之前(外羅城之內)左側建有神廚三間,右側建有神庫三間。
明十三陵定陵地宮
第二進院落,前墻之間設祾恩門。其制面闊五間(通闊26.47米),進深二間(通深11.46米),下承一層須彌座式臺基。臺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桿及大小螭首設置齊備。前后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
第三進院落,前墻間建有陵園最主要的殿字——祾恩殿。其形制為重檐頂,面闊七間(通闊50.6米),進深五間(通深28.1米),下承須彌座式臺基一層,圍欄雕飾同祾恩門。臺基前部出有月臺。月臺前設三出踏跺式臺階,左右各設一出。殿有后門,故臺基的后面亦設踏跺式臺階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臺前中間一出踏跺設有御路石雕。刻龍鳳戲珠(左升龍,右降鳳)及海水江牙圖案。祾恩殿左右各設隨墻式掖門一座。院內沿中軸線設有兩柱牌樓門(欞星門)一座、石幾筵一套。牌樓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面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后戧以石抱鼓。石幾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組成。石供案作須彌座式,石供器由香爐(一座)、燭臺(二座)、花瓶(二座)組成。形制如長、永等陵 。
由于寶城的隧道門設于寶城墻的右前方,帝后棺槨在享殿(祾恩殿)內舉行“安神禮”后,必須途經外羅城內能進入寶城的隧道門入葬玄宮,同時考慮到建筑設計的對稱性,在第三進院落左右兩墻又對稱地設有隨墻式掖門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羅城之前,左側還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側建有神宮監、神馬房等附屬建筑。定陵衛的營房則建于昌平城內。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為公座(辦公用的正廳),后為官舍,前為門。神宮監有重門廳室,房屋多至300余間。
明昭陵區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
昭陵陵園建筑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穆宗,年號隆慶(1537~1572),在明朝16帝中是個平庸的皇帝,登基6個月便不愿過問政務,在位6年從未公開發表過自己的政治主張。穆宗雖不關心政務,但大臣們的建議與作法也不反對,例如歷史上著名的"隆慶議和",就是在大臣們的支持下促成的。 隆慶議和發生于隆慶五年(1571),從此漢蒙兩族二十多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無字碑 石龜負碑,豎立于祾恩門前的碑亭內,空白無字,可能因皇帝功過難評之故。游人至此喜摸石龜,民諺道:摸摸烏龜頭,一生不發愁;摸摸烏龜腚,永遠不生病。
明十三陵 明朝滅亡后,昭陵先后遭到兩次破壞。公元1644年,戰亂中明樓遭火焚;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列顛交加,陵恩殿和兩廡配殿又遭雷擊起火,陵卒拼命撲救,只救下了兩廡配殿,陵恩殿被徹底燒毀。隨著歲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間,兩廡配殿和陵恩門又相繼殘壞。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為緩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從遺址分析,當時修葺的項目只有明樓、棱恩門、棱恩殿三項工程。這次重修,雖然使陵園制度稍趨完備,但卻改變了原有建筑的規制。
明樓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為上檐單翹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卻變成了上下檐均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拱。明樓內還增加了條石券頂。 棱恩門、棱恩殿雖然重建時間數沒有大的變動,但都縮小了尺度。棱恩殿,原制面闊五間(30.38米),進深四間(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闊間數沒有改變,尺度卻縮小為23.3米。進深改為三間,尺度縮小為11.92米。棱恩門,原為面闊三間(18.44米),進深二間(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闊縮小為12.52米,進深縮小為6.77米。陵內的兩廡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僅沒有重建,而且殘垣斷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圍舊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墻。此后,長達200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修繕。昔日壯麗的陵園建筑滿目凄涼,只剩下殘壞的明樓和陵墻了。
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利用,開辟新的旅游景點,豐富旅游內容,經有關部門批準,十三陵特區從1985年6月開始籌備昭陵的復原修繕工程,1987年4月正式動工。修繕的主要工程有:明樓木架結構和瓦飾的更換,棱恩殿、棱恩門、兩廡配殿、神功圣德碑亭、宰牲亭、神廚、神庫的復原修建等。1990年8月,完成了宰牲亭、神廚、神庫以外的全部工程,9月1日,做為旅游景點正式對外開放。1992年,宰牲亭、神廚、神庫也相繼竣工。按《昌平山水記》:“十三陵各有宰牲亭,在陵恩門之左,西向,廳五間,廂各三間,亭一座,有血池。外有周垣黃瓦,惟長陵止一亭,無廳廂。”遺址清理的情況表明,昭陵宰牲亭、神廚、神庫的規制與文獻記載一致。其中,廳五間即神廚正房,廂即神庫。《大明會典》記昭陵以前各陵神庫“或二座,或以左”,昭陵則為兩座。重修后的昭陵建筑宏偉,金碧輝煌,具有陵制完整的特點。棱恩殿內還舉辦有“明昭陵秋季復原陳列”,昭陵石橋與新復建的神功圣德碑亭再現了明代秋祭時殿內供品豐潔、樂器齊備的隆重場面。左右配殿分別有“明昭陵帝后史料陳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陳列”介紹埋葬在昭陵內的隆慶皇帝和孝懿、孝安、孝定三皇后的有關情況,以及明代親王、妃嬪的墓葬規制。
明永陵區
明永陵位于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永陵的營建在世宗皇帝登極后的第十五年。系其在位時營建的“壽宮”。但其卜選陵址卻是在嘉靖七年(1528)皇后陳氏去世之時。當時,世宗命輔臣張璁及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等人為陳皇后選擇陵地。同時,也秘密選好了自己的陵地。
駱用卿在嘉靖年間以通曉風水術聞名,他來到天壽山后,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為世宗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吉壤。隨后,世宗就帶領從臣和欽天監官員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看后,覺得十八道嶺風水最佳,決定在那里建陵。但還不放心,又派人到江西一帶找來著名風水師楊筠松、曾文迪、廖三傳的后人再次察看。最后十八道嶺被確定為建陵地點。世宗嫌十八道嶺山名不雅,下詔更名為“陽翠嶺”。嘉靖十五(1636年)四月二十二申時,浩大的陵工開始了。世宗皇帝親自主持了祭告長陵的典儀,武定侯郭勛、輔臣李時奉命山陵營建事宜。在這一天動工的還有其他七陵的修繕工程、長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護石臺等工程。
在營建過程中,世宗打算按照長陵的規制進行營建,卻有不好把話說明,就虛情假意地對大臣們說:“陵寢之制,量仿長陵之規,必重加抑殺,絨衣瓦棺,聯所常念之。”大臣們對世宗的話心領神會,送給世宗御覽的陵寢設計圖只比長陵規模略小,因此很快得到世宗同意。大約經過7-11年的經營,永陵營建大體告成。
建成后的永陵與前七陵相較,確有獨特之處。首先,是規模宏大。在古代,陵園規模的大小,取決于陵園殿廡、明樓及寶城規則。按照《大明會典》的記載,永陵寶城直徑為81丈,裬恩殿為重檐七間,左右配殿各九間,其規制僅次于長陵,而超過獻、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門面闊五間則與長陵相等,其后僅定陵與之同制。
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寶城之外,還有一道前七陵都沒有的外羅城,其制“壯大,甃石之縝密精工,長陵規畫之心思不及也”。外羅城之內,左列神廚,右列神庫各五間,還仿照深宮永巷之制,建有東西長街。《帝陵圖說》曾記載這座外羅城的由來:“永陵既成,壯麗已極,為七陵所未有。帝登陽翠嶺顧工部曰:‘朕陵如是止乎?’部臣倉皇對曰:‘外尚有周垣未作'。于是周遭甃砌,垣石堅厚,壯大完固。
雖孝陵所未嘗有,其后定陵效之。”當然,這段文字系出自傳聞。因為按《明世宗實錄》卷一八七的記載,當時夏言等人擬定的永陵陵寢制度,是按照世宗的旨意,把皇妃從葬之式與陵園制度一體考慮的。更確切的說,世宗皇帝是想把自己的妃子們也葬在自己的陵園內(雖然不是一個玄宮內),于是,夏言等人設計了外羅城,以便將皇妃們埋葬于外羅城之內,其布葬的位置則擬在"寶山城之外,明樓之前",亦即明樓前左右宮墻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來,世宗的皇妃們的墓窒雖然沒有按原議定的方案,修在外羅城內,但外羅城則按原定計劃修建了。
永陵的磚石結構的明樓,造型新穎的圣號碑,別具一格的寶城城臺設計,以及寶城墻花斑石壘砌的城垛, 裬恩殿、裬恩門“龍鳳戲珠”圖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沒有的,這些作法后來為定陵所效法。
由于永陵用料考究,規制宏闊,明隆慶《昌平州志》稱其“重門嚴邃,殿宇宏深,樓城巍峨,松柏蒼翠,宛若仙宮。其規制一準于長陵,而偉麗精巧實有過之”。永陵的建成,耗費了大量國庫銀兩。據《明世宗實錄》記載,當時參加營建永陵的三大營官軍有4萬人,再加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陵區內新行宮和圣跡亭的興工,以及皇宮內外工程,每月費銀不下30萬兩。但當時工部庫貯之銀僅有百萬兩,修陵經費十分困難。為此,世宗只得采納大臣們的意見,用廣納事例銀的辦法,以濟陵工。
明十三陵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朝廷修葺十三陵時,永陵也得到了修整。當時永陵的裬恩門和裬恩殿雖然“頭停椽望盡屬破壞,柁、檁、枋、墊亦有糟朽”,但由于其大木構架尚無大損。負責修陵的大臣金簡(工部尚書)、曹文埴(戶部侍郎)等人本應建議按原制修繕,可是,鑒于十三陵修繕范圍較大,至乾隆年間楠木已經“采伐殆盡”,若“仍照舊式修整,則長陵、永陵兩處購求大木更難辦理”的情況,經過商議,提出了這樣一個拆大改小的建議:“擬將永陵享殿等處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盡長陵均勻配用。
其永陵宮門、享殿,再將拆下兩廡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規制建造享殿五間、宮門三間。”“如此轉移籌辦,不獨長陵規模可仍其舊,輪奐維新,即永陵殿宇亦得與諸陵一律繕治整齊,觀瞻并皆宏敞”。乾隆皇帝下令修繕十三陵,目的在于懷柔漢滿兩族關系,以維護大清王朝的統治,其政治目的是居于首位的。只要政治目的達到,陵園是否符合原制并不重要。而按照這一建議實施,則會壓低修陵的經費。所以,金簡等人的奏折呈到宮廷內,乾隆皇帝很快就準奏了。永陵的裬恩門、裬恩殿因此全部被縮小規制建造: 裬恩殿由面闊七間(通闊50.65米)、進深五間(通深27.72米)。縮為面闊五間'(通闊25.91米)、進深三間(通深14.4米),殿頂由重檐式改建為單檐歇山式;裬恩門,由面闊五間(通闊26.26米)、進深二間(通深11.26米),縮為面闊三間(通闊12.3米)、進深三間(通深8.7米),單檐歇山頂的形制未變。
民國年間,乾隆時期改建的裬恩殿、裬恩門相繼塌毀。至今臺基上還完整地保留著改建后門、殿的柱礎石。明代門、殿的柱礎石保留不多,但可以看出其體量明顯大于改建后的柱礎石。其中, 裬恩殿現存明代重檐金柱柱礎石鼓鏡部分直徑達1.2米,比長陵的僅少2厘米。可以想象明朝時永陵裬恩殿的楠木柱也是十分粗壯的。
明獻陵區
明獻陵,位于天壽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年號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
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后開始的。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于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他召尚書蹇義、夏元吉至皇宮,對他們說,國家以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之圣帝明王皆從儉制。作為孝子也只是想使親人體魄永久保存,并不想厚葬。秦、漢時期厚葬的弊病,足為明戒。何況皇考遺詔從儉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認為應遵皇考先志,卿等以為如何? 蹇義等回答說:圣見高遠,發于孝誠,這是對千秋后世都有益處的事。于是,宣宗親定陵園規制,并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修陵事宜。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地面建筑也陸續營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營建門樓、享殿、左右廡配殿和神廚。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樓,次年三月,陵寢建筑全部完工。參加陵園營建的有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統領的萬名軍士,南京海船廠附近江北府衛旗軍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東、山西、直隸、鳳陽、大名等府州征調的民夫5萬人。
明十三陵景點
建成后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并且沒有單獨設置石像生、碑亭(現存碑亭為嘉靖年間增建)等建筑。陵宮建筑與長陵比較,同樣非常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o,占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檐建筑;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方城、明樓不僅不像長陵那樣高大,而且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則因之不設于券洞內而設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樓的礓石察 量路則改為設于寶城之內的方城左右兩側。由于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后的明陵建筑樹立了楷模。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院的正門,是祾恩門,也即陵園的大門,門前出大月臺,院后設單座門一道。后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院內建兩柱欞星門、石供案。院門為三座單檐歇山頂的琉璃花門。二院之間,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選擇中隔小山這種布局的原因是什么呢?這與陵園的風水有關。
獻陵寶城前的這座小山,名為玉案山,它從陵園左側延伸而來,是獻陵的龍砂。因其屈曲環抱陵前,所以,又是獻陵的近案。風水中,“龍喜出身長遠,砂喜左右回旋”,“龍虎環抱,近案當前”,當論內明堂格局。獻陵玉案山以及龍砂、虎砂和來山范圍內的小格局,正是風水術士們所鼓吹的完美的內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獻陵時只在明堂范圍之內修建了寶城、明樓和一進院落。而將舉行祭祀儀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經過這樣的經營設計,不僅解決了獻陵明堂地域面積小,建不下寶城和前面兩進院落的問題,維護了“龍砂不可損傷”的風水信條,而且使陵園山重水復、殿臺參差,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統一的美。使幾何形體陵園建筑在山、水、林木的映襯下,更加錯落有致。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風水術士們所不能預想的。
獻陵的陵寢建筑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間曾得到修繕。在該次修繕中。明樓,外形未改,但內部木構梁架改成為條石券頂結構。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側增筑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寶城的礓石察 路。 兩龐配殿及神廚等附屬建筑大多被拆。祾恩門則縮小了間量,且頂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圣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僅于臺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齊胸高的宇墻。以后祾恩殿、祾恩門又相繼在清末民初時毀壞。日軍侵華期間,為修炮樓取磚,第一進院落的圍墻及祾恩門、祾恩殿的山墻又被拆毀。現在,除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陵墻經修繕保存較好外,其第一進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