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書法家鐘繇
鐘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三國書法家鐘繇。
早有貴相
鐘繇字元常,是潁川長社人。幼時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曾與叔父鐘瑜一起去洛陽,途中遇到一個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鐘繇相貌,便對鐘瑜說:“這個孩子面相富貴,但是將有被水淹的厄運,請小心行走。”結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過橋時,鐘繇所騎馬匹突然驚慌,鐘繇被掀翻到水里,差點被水淹死。鐘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話應驗,便越來越欣賞鐘繇,供給他錢財,使他專心學習。
謀助獻帝
后被察舉為孝廉,任尚書郎、陽陵令,因病離職。又被三府征召,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當時,漢獻帝在西京長安,李傕、郭汜等專權,阻斷了獻帝和關東的聯系。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曹操任兗州牧,才得以派遣使者上書。李傕、郭汜等人認為:“關東想自立天子,現在曹操雖然派使者來,并非出于他的真意。”于是商議扣留曹操的使者,拒絕接受他的誠意。鐘繇勸李傕、郭汜等人說:“當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轄制一方,只有曹兗州是心里想著王室,如果拒絕他的忠誠,這不是符合將來愿望的辦法。”郭汜等人因為鐘繇的這番話,加以優厚地報答,從此曹操才得以派使者和漢帝取得聯系。之前曹操已多次聽荀彧稱贊鐘繇,又聽說他勸說李傕、郭汜二人幫助自己的事,于是對他充滿渴盼。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李傕脅迫獻帝,鐘繇與尚書郎韓斌共同謀劃。同年,獻帝能夠逃出長安,成功東歸,鐘繇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后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仆射,根據之前都功勞封東武亭侯。
穩定關右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當時馬騰、韓遂諸將恃強居于關中。曹操為此很憂慮,經荀彧推薦,便任命鐘繇以侍中的身份領司隸校尉,持節督察關中各路人馬,將后方事務委托給他,特別授予他不受制度拘束的權力。鐘繇到達長安后,致信馬騰、韓遂等人,為他們陳述利弊禍福,馬騰、韓遂都送一子到朝廷為人質。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鐘繇送去兩千匹馬供給軍用。曹操在給鐘繇的信中說:“得到送來的馬匹,很是應部隊的急需。關右地區平定,朝廷沒有西顧之憂,都是足下的功勛。當年蕭何鎮守關中,糧草充足,以至大軍獲勝,也不過與您的功勞相當。”
大敗郭援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南匈奴單于在平陽作亂,鐘繇率領各路人馬包圍他們,未能攻下;而袁尚所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抵達河東,人數眾多。諸將議論想要放棄離去,鐘繇說:“袁氏正在強盛的時候,郭援現在到來,關中諸將暗中與他勾結,但還沒有全部反叛的原因,不過是顧忌我的威勢名聲罷了。假如下詔放棄向他們示弱,這里所有的居民,誰不是我們的仇敵?即使我想回去,難道能夠做到嗎?這是尚未開戰先自行敗退啊!并且郭援剛愎自用,爭強好勝,必定輕視我軍,如果他們渡汾河扎營,我們趁他們沒到對岸時打擊他們,可以大獲全勝。”
此時張既又勸說馬騰來合擊郭援,馬騰便派自己的兒子馬超率領精銳部隊迎面攻來。郭援到了以后,果然輕易地渡汾河,眾人勸止,不聽。還未渡到河中央,鐘繇發兵進擊,將其打得大敗,斬殺郭援,并降服單于。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衛固與張晟、張琰及高干等人一同作亂,鐘繇又率眾將將其擊敗。自從獻帝西遷,洛陽百姓減盡,鐘繇將關中民眾遷徙過來,又招納逃亡叛離的人口來充實,幾年之內百姓戶口逐漸充實。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征討馬超時,因鐘繇充實了人口,得以用來保障供給,便上表任鐘繇為前軍師。
魏室元勛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魏國建立,以鐘繇任大理,又升為相國。曹丕在為魏太子時,賞賜給鐘繇“五熟釜”,在釜上銘刻文字說:“堂堂魏國作漢室屏障??勺飨鄧娜宋┯戌婔?,實在像心臟脊骨一樣重要,整夜畢恭畢敬,不知怎樣安處,您是百官的師長,記在這里以為眾人的楷模。”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鐘繇受魏諷謀反案牽連,被免官。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王位,鐘繇又任大理。同年,曹丕稱帝,改任鐘繇廷尉,進封崇高鄉侯。公元223年(黃初三年),代賈詡為太尉,轉封平陽鄉侯。當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同是曹操時的名臣。曹丕在一次退朝后對旁人說:“這三公,都是一時的偉人,后世大概難以為繼了!”
年高德望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鐘繇進爵為定陵侯,增邑五百戶,連同以前的共一千八百戶,又遷為太傅。鐘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當時華歆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進見時都讓他們乘車坐轎,由衛士抬著上殿就坐。此后三公有疾病,就把這種做法當成了舊例。
當初,曹操下令,讓眾臣公平地議論關于死刑可以改行宮刑的設想。鐘繇認為:“古代的肉刑,經歷了圣人的設置,應該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議論的人認為肉刑不是使民眾愉悅的方法,于是作罷。到了曹丕主政時,重新下詔說:“大理想恢復肉刑,這確實是圣王的法律,各位公卿應當好好地共同討論這個建議。”商討未定,恰逢戰事起,于是又停止了討論。太和年間,鐘繇再次上疏,請求恢復肉刑,參加這次討論的有一百多人,意見與王朗相同,認為不宜恢復肉刑的人居多。而曹叡以吳、蜀尚未平定為由,暫停了這次討論。公元230年(太和四年),鐘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吊唁,謚號成。公元243年(正始四年),鐘繇得以配享曹操庭廟。
歷史評價
曹操:“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勛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
曹丕:“於赫有魏,作漢籓輔。厥相惟鍾,實干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寮師師,楷茲度矩。”“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后世殆難繼矣!”
曹植:“蓋精微聽察,理析豪分。規矩可則,阿保不傾。群言系于口,而研核是非;典誥總乎心,而唯所用之者,鐘太傅也。”
曹叡:“太傅功高德茂,位為師保,論行賜謚,常先依此,兼敘廷尉于、張之德耳。”